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六

〔唐代〕高适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秋日登上滑台,滑台身处高处秋意已深。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独自前行未能称心,怀念故土更觉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晋宋时世何等萧条,外族肆意奔驰侵扰。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当时没有长远战略,此地便成了边疆戍所。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战争白白劳民,山河谁说能稳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乘闲时喜爱登高远望,触景生情感伤漂泊异乡。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在落日下沉思惆怅,看远方船帆飘摇而去。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北风吹遍万里大地,南飞的大雁不计其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归乡的心意正浩然兴起,云沙却又回环交错阻断归途。

注释

(1)怀土:怀恋故土。

(2)晋宋:两晋和南朝宋。因五胡乱华,东晋偏安江左,至刘宋犹然故称。

(3)羌胡: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4)驰骛:疾驰,奔腾。

(5)此地即边戍:指滑台当时已成为边戍之地。因滑台为战略重地,历史上曾几次沦陷:东晋安帝隆安二年鲜卑族慕容德建立南燕,都滑台;义熙六年为刘裕的北伐军所灭;宋文帝元嘉八年,檀道济北伐失利,滑台又陷入北魏的统治之下。

(6)游寓:寓居他乡。

(7)回互:回环交错。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六拼音版

shèhuángzhōngzuòshísānshǒu··liù
qiūdēnghuátáitáigāoqiū
xíngwèiqiè怀huáichàng
jìnsòngxiāotiáoqiāngsànchí
dāngshízhànlüèbiānshù
bīngqínshānshúyún
chéngxiánlíntiàogǎnshāngyóu
chóuchàngluòqiánpiāoyáoyuǎnfānchù
běifēngchuīwànnányànzhīshù
guīfānghàorányúnshāgènghuí

作品简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六》是高适融历史反思与羁旅情怀的雄浑之作。全诗以“秋日登台”为视角支点,在时空交错间展开多重意蕴:从“独行未惬”的个人寂寥,到“晋宋萧条”的历史苍茫,再到“兵革自勤”的军事批判,最终收束于“归意浩然”的云沙浩渺。诗中“北风吹万里”与“南雁不知数”构成空间张力,“山河孰云固”的诘问更突破传统山水诗格局,展现出早期高适向边塞诗风演进的重要轨迹。

创作背景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六》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前后,高适北游燕赵途经滑台时。当时唐东北边境契丹屡叛,诗人登临古战场触景生情:“羌胡驰骛”影射当下边患,“当时无战略”暗讽朝廷措置失当。在“怀土怅无趣”的个人愁绪中,突然插入宏阔历史视角,这种私人感受与公共关怀的瞬间联通,正是盛唐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写照,亦为后来《燕歌行》的创作埋下伏笔。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高适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

〔唐代〕高适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

〔唐代〕高适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

〔唐代〕高适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