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阙

〔宋代〕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作品简介

《赴阙》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概括了一年来国家面临的险恶形势,既以曲笔说明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又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是《指南录》激越、愤慨的序曲之作。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远在江西赣州任提刑官的文天祥,接到朝廷命令,要他起兵勤王。文天祥毁家纾难,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极短时间内,募集五万义兵,准备赶赴京城临安 (今杭州)。但他所统领的义兵却遭到谤议,屡受阻挠,几经周折直到八月才抵达都门。朝廷不让入卫,竟被派到离临安数百里之外的平江(今苏州)驻扎。不久,前线吃紧,局势恶化,这年十一月,元军攻破临安大门独松关,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昏庸的南宋君臣,才仓惶地再召文天祥星夜兼程回师捍卫临安。,南宋朝廷在更加险恶的形势下,才允许文天祥率领义兵奔赴临安。这首《赴阙》诗,正作于平江入卫的行军中。

翻译注释

翻译

楚地的月光,照射着春装的衣袖;吴地的寒霜,浸透了乘马的鞍鞯。

怀着救国的壮志,带军队奔向临安,像精卫在衔石填海;担心国家覆亡,如越王勾践频尝苦胆。

行军虽然劳累,想到国家对自己的倚重,曾经给予金注碗的赏赐,心里不免愧惭;令人感叹的是,到此危急关头,还有人打算着苟且、瓦全。

真正的大丈夫,怎样面对这万难的形势?奔向临安、奔向临安!—天虽然短暂,却关系着国家存亡的大计千年。

注释

(1)赴阙:是指向皇帝官门所在地趋赶。阙:皇帝宫外的门楼。

(2)楚月:古楚国一带上空的月亮。

(3)吴霜:古吴国一带承受的寒霜。楚月吴霜,是作者用自已赴阙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含蓄、概括而又形象地写明自己勤王的痛苦经历。

(4)鞯:马鞍下的布垫。

(5)壮心欲填海:作者用典故比喻自己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如同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禽乌精卫一样,不停地口衔石子去填大海,意志坚决,毫不动摇。

(6)苦胆为忧天:也是作者用典故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愿意像古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兴复国家。

(7)役役惭金注:整句诗是说,虽然奔波得十分劳累,但对皇帝的倚重和赏赐,仍然深感惭愧。役役:指奔波的劳累。金注:指金注碗,一种金子做成的器皿。德祐元年十月,宋恭帝曾下诏表彰文天祥,并赐以二十两金子铸成的注碗。

(8)悠悠:指深长的慨叹。

(9)叹瓦全:是作者深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宋朝决策人物中,苟安、瓦全的思想还占着上风。瓦全:则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此前,文天祥多次提出与元军血战的建议,都遭到了当权者的制止。

(10)一日定千年:是作者深感赴阙救亡,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希望以急行军争取时间,力挽狂澜,以定国家存亡的千年大计。

全文拼音版

què
chǔyuè穿chuānchūnxiùshuāngtòuxiǎojiān
zhuàngxīntiánhǎidǎnwèiyōutiān
cánjīnzhùyōuyōuhuānquán
zhàngjìngshìdìngqiānnián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文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右丞相,坚持抗元,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狱中作《正气歌》明志,终慷慨就义。其诗文如《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气长存,展现铁骨丹心。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谥号“忠烈”。作品饱含爱国激情,被誉为“民族气节之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天祥的诗

相关推荐

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

〔魏晋〕陆机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代〕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拂玩芳菲?

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

〔魏晋〕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