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阙》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概括了一年来国家面临的险恶形势,既以曲笔说明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又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是《指南录》激越、愤慨的序曲之作。
赴阙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远在江西赣州任提刑官的文天祥,接到朝廷命令,要他起兵勤王。文天祥毁家纾难,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极短时间内,募集五万义兵,准备赶赴京城临安 (今杭州)。但他所统领的义兵却遭到谤议,屡受阻挠,几经周折直到八月才抵达都门。朝廷不让入卫,竟被派到离临安数百里之外的平江(今苏州)驻扎。不久,前线吃紧,局势恶化,这年十一月,元军攻破临安大门独松关,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昏庸的南宋君臣,才仓惶地再召文天祥星夜兼程回师捍卫临安。,南宋朝廷在更加险恶的形势下,才允许文天祥率领义兵奔赴临安。这首《赴阙》诗,正作于平江入卫的行军中。
翻译注释
翻译
楚地的月光,照射着春装的衣袖;吴地的寒霜,浸透了乘马的鞍鞯。
怀着救国的壮志,带军队奔向临安,像精卫在衔石填海;担心国家覆亡,如越王勾践频尝苦胆。
行军虽然劳累,想到国家对自己的倚重,曾经给予金注碗的赏赐,心里不免愧惭;令人感叹的是,到此危急关头,还有人打算着苟且、瓦全。
真正的大丈夫,怎样面对这万难的形势?奔向临安、奔向临安!—天虽然短暂,却关系着国家存亡的大计千年。
注释
(1)赴阙:是指向皇帝官门所在地趋赶。阙:皇帝宫外的门楼。
(2)楚月:古楚国一带上空的月亮。
(3)吴霜:古吴国一带承受的寒霜。楚月吴霜,是作者用自已赴阙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含蓄、概括而又形象地写明自己勤王的痛苦经历。
(4)鞯:马鞍下的布垫。
(5)壮心欲填海:作者用典故比喻自己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如同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禽乌精卫一样,不停地口衔石子去填大海,意志坚决,毫不动摇。
(6)苦胆为忧天:也是作者用典故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愿意像古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兴复国家。
(7)役役惭金注:整句诗是说,虽然奔波得十分劳累,但对皇帝的倚重和赏赐,仍然深感惭愧。役役:指奔波的劳累。金注:指金注碗,一种金子做成的器皿。德祐元年十月,宋恭帝曾下诏表彰文天祥,并赐以二十两金子铸成的注碗。
(8)悠悠:指深长的慨叹。
(9)叹瓦全:是作者深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宋朝决策人物中,苟安、瓦全的思想还占着上风。瓦全:则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故。此前,文天祥多次提出与元军血战的建议,都遭到了当权者的制止。
(10)一日定千年:是作者深感赴阙救亡,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希望以急行军争取时间,力挽狂澜,以定国家存亡的千年大计。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文天祥的诗
相关推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赴北庭度陇思家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
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蔽江行见下楼船。
灞陵醉尉无人识,漫对云峰说旧年。
赴彭州山行之作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拂玩芳菲?
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赴官寿安泛汴二首·其一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
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
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