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是唐代诗人李端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首句描绘了一幅日落时分群山昏暗的景象;次句以细雨萧萧、雨势繁密进一步渲染了傍晚的凄清与萧瑟;后两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与所思之人分隔两地,却共同听到远处传来的猿啼声,此为心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愁别绪与对远人的无限牵挂。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注释
(1)萧萧:象声词,形容雨声。
(2)暮雨:傍晚的雨。
(3)那堪:哪能忍受。那:古通“哪”。
全文拼音版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作者介绍
李端(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其诗才思敏捷,工于七言,《听筝》《闺情》等作婉丽细腻;《胡腾儿》写西域舞者,生动传神。晚年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作为大历诗坛代表,其诗兼具南朝清丽与盛唐余韵,《全唐诗》存其诗三卷,对中唐诗歌通俗化倾向有一定影响。
李端的诗
相关推荐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溪上遇雨二首·其一
回塘雨脚如缲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溪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溪兴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下前溪也不知。
溪上
溪上东风吹柳花,溪头春水净无沙。
白鸥自信无机事,玄鸟犹知有岁华。
锦缆牙樯非昨梦,凤笙龙管是谁家?
令人苦忆东陵子,拟问田园学种瓜。
溪云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
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溪村即事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溪居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溪上作二首·其一
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飕。
戆愚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
末俗陵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
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