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洛之越

〔唐代〕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作品简介

《自洛之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了自洛赴越之事,又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懑之情,同时刻划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创作背景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考科举,但是没有考取到功名,大约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自洛之越》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翻译注释

翻译

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

去吴越寻觅山水,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向谢灵运致敬作个长揖。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为什么要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

(1)自洛之越: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区,春秋时越国所在地。

(2)遑遑: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3)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

(4)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5)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东都。

(6)扁舟:小舟。

(7)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8)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

(9)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10)论:计较。

全文拼音版

luòzhīyuè
huánghuángsānshízǎishūjiànliǎngchéng
shānshuǐxúnyuèfēngchényànluòjīng
piānzhōufànhǎichángxiègōngqīng
qiěbēizhōngshuílùnshìshàngmíng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其诗清淡自然,多写隐逸生活与山水风光,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等语言质朴,意境悠远。与王维并称“王孟”,同为盛唐田园诗派代表。虽终身未仕,却名重诗坛。李白赞其“风流天下闻”。其诗以五言见长,风格恬淡,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孟浩然的诗

相关推荐

自叙

〔唐代〕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唐代〕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自咏示客

〔宋代〕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自遣

〔唐代〕齐己

了然知是梦,既觉更何求?

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

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

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

自咏

〔唐代〕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取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自记庐山诗

〔宋代〕苏轼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

不觉作一绝云:“芒鞍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摁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仆庐山诗尽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