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南征蛮诗

〔唐代〕高适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作品简介

《李云南征蛮诗》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写李宓征南诏之事,称赞了战士们在战争中不顾自身安危慷慨激昂的感人举动及为国赴难的英雄气概。全诗语言豪壮,荡气回肠,所描述山穷水尽的情形,所歌颂战士们无所畏惧的气概,足以警戒世人,发人深省。

创作背景

《李云南征蛮诗》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四月。高适于前一年冬天随哥舒翰入朝,此时仍在长安。根据诗前小序可知:天宝十一载(752),杨国忠奏请由李宓出征南诏。此战异常艰苦,转战行程达数万里之遥。几经周折,李宓于天宝十二载(753)四月回到长安,向诗人自述其征战之苦,诗人为之感动而作此诗,描述战争的艰苦,歌颂李宓的战功及其与杨国忠将相和之美。关于李宓征南诏事,史书多有记载,出入较大。所谓南诏,据《旧唐书》记载:“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蜀时为诸葛亮所征,皆臣服之……高宗时来朝……武后时来朝。”可见,南诏自三国后,一直臣服于中原王朝,相安无事,直到天宝七载(748),云南太守张虔陀因“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时“遣人骂辱之,乃密奏其罪恶”,首先挑起边境事端,造成连年烽烟。“十二载,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国政,乃奏征天下后兵,俾留后,侍御史李宓将十余万,辇饷者在外,涉海瘴死者相属于路,天下始骚然苦之。宓复败于大和城北,死者十八、九。”至于李宓本人,据《旧唐书·本纪第九》所载“为阁罗凤所擒”。而《新唐书·本纪第五》则曰“死之”。关于战后,《资治通鉴》曰:“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所以唐征南诏是不义之战,给南诏带去灾难,也导致唐军几十万人死亡。具体时间上,史书记载与此诗序文都有出入,或许是李宓自述时,多有闪烁其词,有所隐瞒,导致高适不明真相,写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君王勃然大怒,下诏讨伐南诏。

在严肃、宏伟的朝廷之上,冷静沉着的节度使气魄雄浑。

于是让感激而奋发有为的志士,得以有建立非常功业的机会。

此去自量必死而不计较敌兵的众寡强弱,为顾念皇恩,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结局。

军队在战鼓声中,开赴洱海之外,辗转奋战于夷蛮之地。

所攀越的大山,只有善高飞的鸟儿才能飞越,一路上横穿森林,行经毒虫出没之所。

自古以来前往鬼门之南,没有人可以活着回来,南蛮之地,多是刮着南风。

南蛮军队虽远隔万里,但我军还是寻找到他们的主力,并发起多次攻击。

水军破浪前进,陆军在群山之间的开阔地带进击。

运输粮草的通道日渐遥远,孤悬的军队形势口见窘迫。

战士们的精诚杀敌之心感动了上天,出现了白虹横亘红日之景;愤懑郁结直连接着苍茫的天空。

完全断粮后,战士们只能掘田鼠为食,甚至发展到食人肉的悲惨境况。

于是只能收拾残兵建筑防御的岗楼,开拓疆域我们已经竭尽所能。

面临危难耻于苟且偷生,身陷险境,仍能整饬其身,端正其心。

李宓在将星的庇护下,脱离险境,在一片昏暗、模糊的天色中撤离边境。

回来后人们在长安道上欢迎其归来,君王在皇宫中召见嘉奖。

就好像廉颇和蔺相如珠联璧合,又如孙武和吴起的智谋重现。

我们相逢之时,交谈之中颇感意气相投。

注释

(1)赫斯怒:勃然大怒。《诗经·大雅·黄矣》:“王赫斯怒,爱征其旅。”郑笺:“赫,怒意;斯,尽也。……文王赫然与其群臣尽怒,日整其军旅同出。”

(2)建:《全唐诗》下注:“一作见。”

(3)料死不料敌:自料必死而不顾敌众之强毅然出征。

(4)天海:当指洱海,在今云南大理市。

(5)梯巘:重叠险峻的山。

(6)鬼门:即鬼门关,又称天门关。在今广西北流、玉林之间,其地有两山对峙,形同关隘,地势险恶,中间通道,为古代通往钦、廉、雷、琼及交趾的要冲。

(7)北户:古国名,亦借指南方边远地区。

(8)蜂虿:虿,一种能蜇人的毒虫。《国语·晋语九》:“蛸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蜂虿,常比喻恶人或敌人,此处代指南诏军队。

(9)九攻:多次攻击。《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0)悬军:深入敌方的孤军。

(11)动白日:白虹贯日,一种罕见的日晕天象。古人认为人间有非常之事发生,就会出现这种天象变化。《战国策·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12)愤薄:怨怒之气愤懑难平的样子。

(13)晡: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

(14)僰僮:被掠卖为童仆的僰族人。僰为古西南夷名。《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15)亭堠: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

(16)苟免:《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此言李宓以临难苟免为耻。

(17)饬躬:修身正己。

(18)将星:古人认为帝王将相与天上星宿相应,将星即象征大将的星宿,即太白星,亦即金星。《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正义引《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军之象也。”

(19)甘泉宫:宫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馀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

(20)廉蔺:战国时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21)孙吴:春秋时齐国人孙武和战国时卫国人吴起,二人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著《吴子》四十八篇。

全文拼音版

yúnnánzhēngmánshī
shèngrénzhào西nánróng
miàotángshàngshēnchénjiézhìxióng
suìlìnggǎnshìjiànfēichánggōng
liàoliàoēnníngzhōng
xíngtiānhǎiwàizhuǎnzhànmánzhōng
yǎnjìngāoniǎo穿chuānlínjīngchóng
guǐménguīběiduōnánfēng
fēngchàiwànyúnléisuíjiǔgōng
zhǎnglàngqúnshānkōng
xiǎngdàoyuǎnxuánjūnchuíqióng
jīngchéngdòngbáifènbáoliáncāngqióng
shíjuétiánshǔcānjiāntóng
shōubīngliètínghòu西dōng
línshìchǐgǒumiǎnwēinéngchìgōng
jiāngxīngzhào耀yàobiānmíngméng
shuǐshèjiāozhōujīnshǐtōng
guīláizhǎngāndàozhàojiàngānquángōng
liánlìnruòwèisūnzhīàntóng
xiāngfénglùnkāngkǎixièshēnzhōng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高适的诗

相关推荐

李花赠张十一署

〔唐代〕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李夫人三首·其三

〔唐代〕李商隐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

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

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

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

李卓吾先生遗言

〔明代〕李贽

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尔等不可不知重也。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

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书之,想彼亦必无吝。

尔等欲守者,须是实心要守。果是实心要守,马爷决有以处尔等,不必尔等惊疑。若实与余不相干,可听其自去。我生时不着亲人相随,没后亦不待亲人看守,此理易明。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言。幸听之!幸听之!

李牧传

〔两汉〕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宠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