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南渡后的代表作。全词以"金陵清秋"的苍茫景象起笔,"夕阳垂地"与"大江奔流"构成宏阔时空背景,下阕"簪缨散"三字点破家国之痛,"悲风吹泪"的奇想将个人哀思推向历史维度。词人将李煜《相见欢》词牌的缠绵哀婉,转化为沉郁悲壮的爱国情怀,语言凝练而境界雄浑,体现了南渡词"慷慨中有含蓄"的独特气质。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兵南侵之际,时年48岁的朱敦儒流寓金陵(今南京)。词中"扬州"当时正遭金兵屠城,"中原事"指汴京陷落、徽钦二帝被俘的靖康之变。作为"洛中八俊"之一的朱敦儒,一改早年"清都山水郎"的潇洒词风,此词开创了以短调写家国巨变的先例,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其"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翻译注释
翻译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
(1)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2)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3)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4)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5)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6)收:收复国土。
(7)倩:请人代自己做。
(8)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朱敦儒的诗
相关推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