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武陵田太守

〔唐代〕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作品简介

《答武陵田太守》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开头两句,写了诗人自己的志向和对朋友的情谊,后两句则用大梁客和信陵君的典故,进一步把朋友间的友谊具体化。这个典故的运用,贴切自然,令人遐想,省却了诗人许多笔墨。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丞 [7]。天宝六年(747年)因“不护细行”,不久又由江宁县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诗人从江宁至龙标,溯江而上经洞庭湖至武陵,然后沿沅江至龙标。当他到达武陵郡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受到了田太守的热情招待。在武陵盘桓了多日,于天宝九年(750年)冬到天宝十年(751年)春,写下《答武陵田太守》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携带宝剑行走千里,微贱的我冒昧地说一句话。

曾经像信陵君的门客那样得到您的礼遇,今后一定不忘知遇之恩。

注释

(1)武陵:唐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答武陵田太守》也作《答武陵太守》《留别武陵田太守》。

(2)仗剑:带剑、持剑。

(3)微躯:微贱的身躯,乃谦称,此时王昌龄身在贬谪之中,所以这么说。

(4)大梁客:指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侯赢。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5)信陵恩:指的是信陵君的恩德。信陵:指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王的弟弟,以礼贤下士出名,史载他有食客三千人。

全文拼音版

língtiántàishǒu
zhàngjiànxíngqiānwēigǎnyán
céngwéiliángxìnlíngēn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昌龄的诗

相关推荐

答杨辟喜雨长句

〔宋代〕欧阳修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答刘桢

〔两汉〕徐干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

〔宋代〕黄庭坚

饥欲食首山薇,渴欲饮颍川水。

嘉禾令尹清如冰,寄我南山石上耳。

筠笼动浮烟雨姿,瀹汤磨沙光陆离。

竹萌粉饵相发挥,芥姜作辛和味宜。

公庭退食饱下筋,杞菊避席遗萍虀。

雁门天花不复忆,况乃桑鹅与楮鸡。

小人藜羹亦易足,嘉蔬遣饷荷眷私。

吾闻石耳之生常在苍崖之绝壁,苔衣石腴风日炙。

扪萝挽葛采万仞,仄足委骨豺虎宅。

佩刀买犊剑买牛,作民父母今得职。

闵仲叔不以口腹累安邑,我其敢用鲑菜烦嘉禾。

愿公不复甘此鼎,免使射利登嵯峨。

答张十一功曹

〔唐代〕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答张五弟

〔唐代〕王维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答望之

〔明代〕何景明

念汝书难达, 登楼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万行啼。

饥馑饶群盗, 征求及寡妻。

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