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杂咏》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本题共五首,此选三首)。诗作以雄浑笔力描绘五台山的壮丽奇景,展现自然造化之神工。第一首以“天低五顶高”的对比凸显山势巍峨,借“灵鳌”神话渲染神秘氛围;第二首“万壑千岩位置雄”直言山体布局之险奇,而“风雷恶”更显自然伟力;第三首“山云吞吐”“淡绿深青”写尽山色层次,末句以“天上景”与“妙高峰”的呼应,将审美体验推向极致。全诗气象宏大,语言凝练,在山水描写中渗透着对天地玄妙的哲思,是金代山水诗的典范之作。
台山杂咏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台山杂咏》此诗作于元好问晚年(约1240年后)游历五台山期间。时金朝已亡,元好问拒不出仕元朝,长期奔波于北方各地,致力于保存金源文化。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其壮阔景观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中“井底残山”或暗喻偏安一隅的金朝旧事,“天巧神功”既赞自然之美,亦寄托对文化血脉不灭的信念。末句“妙高峰”既指五台山台顶,亦双关佛法妙义,折射乱世中诗人寻求精神超脱的心境。
翻译注释
翻译
西北方的天空低垂,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高耸入云,茫茫松林如海浪般翻涌,五座山峰如同神龟的头颅从浪中浮现。
太行山笔直向上延伸仿佛有千里之高,诸山与五台相比像井底的碎石山,只能徒然地呼号。
万千沟壑与岩石的位置雄伟壮观,偶尔从自然形成的巧妙中,得以窥见鬼斧神工般的造化。
急流在山涧奔涌,发出如风雷般巨大的声响,而这声响更被笼罩在云雾缭绕、山势磅礴的壮阔景象之中。
山间的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吞吐飘荡,淡绿与深青的颜色层层叠叠,呈现出千万重。
这样的景色只应该存在于天上,哪里知道自己正身处在这五台山之中呢?
注释
(1)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
(2)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3)呼号:呼啸。
(4)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5)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6)湍溪:急流的河溪
(7)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8)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9)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游·南国本潇洒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台城路·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台温处树旗谣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台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陈文卿
薛涛笺上相思字,重开又还重摺。载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缕离痕难折。虚沙动月。叹千里悲歌,唾壶敲缺。却说巴山,此时怀抱那时节。
寒香深处话别。病来浑瘦损,懒赋情切。太白闲云,新丰旧雨,多少英游消歇。回潮似咽。送一点秋心,故人天末。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