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岩上宿

〔南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作品简介

《石门岩上宿》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四句为第一部分以朝游引出暝宿与赏月;中四句为第二部分以夜间所闻来写景,颇得神韵;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慨叹景色虽美却无人共赏。这首诗的写景不写目中所见,只写耳中所闻,不写事物的形象,只写事物的声响,这种写法独出心栽,另辟蹊经,独特新颖。

创作背景

谢灵运于宋景平元年(423年)辞去永嘉太守之职,回到始宁的祖居,又营造了一些新的庄园别墅,其一在石门山上(今浙江嵊县境内)。《石门岩上宿》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宿于石门别墅的岩石上的所闻。

翻译注释

翻译

早上,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起风了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静谧的山居,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注释

(1)朝搴苑中兰:袭用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句意。搴:取。

(2)彼:指木兰等花草。

(3)霜下歇:经霜冻而凋谢。歇,衰竭。

(4)弄:玩。

(5)识:知。

(6)异音: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

(7)致听:传到耳朵里使能听见。

(8)殊响: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

(9)清越:清脆悠扬。

(10)妙物:指上文兰、云、月、鸟、木、风等景物。

(11)芳醑:芳香的美酒。

(12)谁与伐:谁与我共同品赏其美味。伐,赞美。

(13)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引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诗中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全文拼音版

shíményánshàng宿
zhāoqiānyuànzhōnglánwèishuāngxiàxiē
mínghuányún宿nòngshíshàngyuè
niǎomíngshíluòzhīfēng
yīntóngzhìtīngshūxiǎngqīngyuè
miàowéishǎngfāngshuí
měirénjìngláiyángē

作者介绍

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东晋至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与陶渊明并称“陶谢”。其诗富丽精工,善摹自然,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等句清新传神。出身东晋望族,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因政治斗争被贬,后以谋反罪被杀。诗作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传统,对唐代王维、孟浩然等影响深远。

谢灵运的诗

相关推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州慢·寒水依痕

〔宋代〕张元干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在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石岭关书所见

〔金代〕元好问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石碏谏宠州吁

〔先秦〕左丘明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石渠记

〔唐代〕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崇与王恺争豪

〔南北朝〕刘义庆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