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苦寒见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给弟弟子由(苏辙)的酬和五言古诗。开篇“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以质朴语言道尽兄弟别离之苦,中间“念昔喜著书”至“莫如与子欢”层层递进,抒发手足情深;后段笔锋陡转,“丈夫重出处”以下借边塞军情言志,通过“山西良家子”的英姿与“庙谋不战”的妥协形成对比,最终爆发出“与虏试周旋”的报国豪情。全诗在亲情抒发与家国忧思间自如转换,展现苏轼早期诗歌中沉郁与豪放并存的独特气质。
和子由苦寒见寄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
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
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
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
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
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
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
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和子由苦寒见寄》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苏轼时年28岁,在凤翔府判官任上。当时北宋与西夏战事紧张,而朝廷主和声浪高涨。苏辙原诗《苦寒》有“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句,苏轼以此诗相和。诗中“西羌解仇隙”暗指当年西夏与宋议和之事,“山西良家子”实写陕西路征集的乡兵。末句“与虏试周旋”既是对弟弟“闭门读书”生活的呼应,也是苏轼初次外任时建功立业理想的真切流露,为其后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放词风埋下伏笔。
翻译注释
翻译
人生到不了一百年,如今我们一别已经整整三年了。
我能有几个三年啊,过去了就永远失去。
而别愁能够让人更快的衰老。
想以前总喜欢写信,可自从分别后,离愁让我不忍动笔。
想起以往的欢乐,此时却被忧愁缠绕。
我交往了许多朋友,但都不相处得愉快。
只有你读书最是勤奋,昼夜不离出席,以致坐毡上都生了虱子。
你如果要入世,一定要有一番大的作为。
自从朝廷和西夏达成了妥协,一些有识之士常为边防忧虑。
朝廷放松了戒备,可西夏却总是肆意骚扰边境。
如今陕醮解了有志的勇士,个个穿着漂亮的皮袍。
买了上好的骏马,用宝石装饰宝刀,准备从征。
何时我也能够随他们一起去,定要与强虏对阵应战。
注释
(1)一别:指嘉裙六年苏轼与苏辙自汴京分别后。
(2)缘:缠绕。
(3)塞壖:边境上的空地。
(4)庙谋:朝廷的决策。
(5)山西良家子:当时的北宋朝廷采纳韩琦的建议,在陕西诸州招义勇,得十五万余人。
(6)周旋:对阵应战。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和子瞻戏书伯时画好头赤
李侯画骨不画肉,笔下马生如破竹。
秦驹虽入天仗图,犹恐真龙在空谷。
精神权奇汗沟赤,有头赤乌能逐日。
安得身为汉都护,三十六城看历历。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和孙明府怀旧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梅溪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和豫章公黄梅二首·其一
寒里一枝春,白间千点黄。
道人不好色,行处若为香。
和秦太虚梅花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馀香还畀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