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谯作诗

〔魏晋〕曹丕

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

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

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

余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扬。

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锵锵。

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

穆穆众君子,和合同乐康。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

在清凉的夜晚宴请高贵的宾客,高高的蜡烛发出明亮的烛光。

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

丰盛的饭菜摆满了桌子,就像天上排列的星星一样。玉制的酒杯里盛满了美酒。

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

琴弦演奏出新的曲子,馀音掠过红色的屋梁,在空气中久久回旋。

余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扬。

馀音未尽,又奏起急促的乐曲。伴随着激昂奔放的情绪,乐曲更加激越昂扬。

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锵锵。

彼此献诗酬答,纵横交错,甚为踊跃。表演温雅的文舞和武舞,是多么地铿锵感人!

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

跳文舞的身上的丝带随风飘舞扬,跳武舞的手中的长剑高低起伏。

穆穆众君子,和合同乐康。

衷心祝愿各位端庄恭敬的君子,和谐融洽,欢乐安康。

注释

(1)清夜:清凉之夜晚。

(2)延:请。此指飨六军。

(3)丰膳:丰盛是酒席。

(4)漫星陈:漫无次序的如群星那样摆放。

(5)旨酒:美酒。

(6)玉觞:玉制的酒杯。

(7)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

(8)游响:传出的乐曲余音。

(9)丹梁:漆以红色的梁。此句指余音绕梁。

(10)余:一作“繁”。

(11)赴:应合,顺应。

(12)迅节:急促的旋律。迅,一作促。

(13)慷慨:情绪激昂。一作慨。

(14)激扬:激越昂扬。

(15)献酬:相互赠诗作为酬谢。

(16)交错:彼此不断地赠答诗作。

(17)锵锵:象声词。乐声。

(18)罗缨:舞者衣上的衣带。

(19)低昂:忽低忽高。

(20)穆穆:仪态端庄。

(21)和合:和谐,融洽。

于谯作诗拼音版

qiáozuòshī
qīngyánguìmíngzhúgāoguāng
fēngshànmànxīngchénzhǐjiǔyíngshāng
xiánzòuxīnyóuxiǎngdānliáng
yīnxùnjiékāngkǎishíyáng
xiànchóufēnjiāocuòqiāngqiāng
luóyīngcóngfēngfēichángjiànáng
zhòngjūntóngkāng

作品简介

《于谯作诗》是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谯地夜宴的盛大场景,展现了贵族宴饮的奢华与礼乐交融的文化氛围。开篇“清夜延贵客”点明夜宴主题,通过“明烛”“丰膳”“旨酒”等意象渲染富贵气象;“弦歌奏新曲”至“长剑自低昂”以动态笔法描写音乐舞蹈的恢弘激昂,其中“罗缨从风飞”一句尤具画面感;尾联“穆穆众君子”升华主题,寄托君臣和谐、天下康乐的理想。全诗语言典丽,节奏欢快,体现了曹丕作为政治家与文人的双重气质,是魏晋宴饮诗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于谯作诗》此诗作于曹丕称帝后(约公元220年后),其返乡谯郡(今安徽亳州)宴请群臣之时。谯郡是曹氏故里,曹丕此次巡幸既有衣锦还乡之意,亦含笼络地方势力、巩固政权的政治目的。诗中“延贵客”“众君子”暗喻招贤纳士,而“和合同乐康”则折射出曹丕统一北方后对太平盛世的向往。此诗与曹丕《典论·论文》中“诗赋欲丽”的文学主张相契合,展现了建安文学向魏晋文学过渡的华美风格。

作者介绍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开国皇帝(魏文帝),文学家。曹操次子,建安文学组织者。其《典论·论文》是中国首部文学批评专著,"文人相轻"之论影响深远。诗歌《燕歌行》为现存最早完整七言诗,《杂诗》等情感真挚。擅长书信体散文,与吴质等往来书札文笔优美。编《皇览》开类书先河。虽在位仅七年,但确立九品中正制,影响中国选官制度数百年。曹丕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唐代〕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于塞北春日思归

〔唐代〕陈子良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

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

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

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两汉〕徐干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