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柳色

〔明代〕朱栴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作品简介

《官桥柳色》是明代诗人朱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桥南北两侧柳木繁茂,绿叶如烟、金黄如穗,与清澈的流水相映成趣;颔联以比拟手法,将树叶比作闺中少女的眼睛,雨后的绿叶更加鲜嫩欲滴,如同丝带般柔美且湿润;颈联引注明送别之地,借此表达离愁别恨是古今常有;尾联说边塞思归的游子们常折柳相赠。这首诗借景抒情,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抒发出普遍存在的离愁别绪与思归之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翻译注释

翻译

桥南桥北有上千上百棵柳树,绿色如烟的柳条、金黄的柳穗,映着清澈的流水。

柳树那美丽的眼睛偷偷望着行人走过,翠绿的柳条像被染过一般,带着雨水显得格外浓密。

没福气在章台柳下相聚,反倒成了离别的遗憾,而多情的灞岸柳树,向来承载着离别的愁绪。

边疆有多少思念家乡的人啊,且留着这长长的柳条,送给远行的游子吧。

注释

(1)官桥:古为迎送朝使、官员的地方。后又名观桥、大观桥,在今宁夏永宁县杨和堡以北,横跨汉延渠,为古代宁夏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南去的交通要道第一站。

(2)绿烟:指柳树林。

(3)青闺:原指女子居住的闺房。

(4)娟眼:原形容女子娟秀的眼睛。此处均用来形容柳树的叶芽。

(5)灞岸:即灞水岸边,在陕西长安县东。河上有灞桥,汉唐人送客多至此,常折柳赠别,表示依依惜别之意,故云“有情灞岸管离愁”。

(6)塞垣:边境地带。

全文拼音版

guānqiáoliǔ
qiáoběiqiáonánqiānbǎishù绿yānjīnsuìyìngqīngliú
qīngguījuānyǎnkuīrénguòcuìrǎnróudàichóu
méixìngzhāngtáichéngbiéhènyǒuqíngànguǎnchóu
sàiyuánduōshǎoguīliúzhuóchángtiáozèngyuǎnyóu

作者介绍

朱栴(1378—1438),号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庆亲王,封地宁夏。因当时宁夏粮饷不足,暂住古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迁王府于宁夏(今银川市)。死后谥曰“靖”,故称“靖王”或“庆靖王”。朱栴天资聪颖,学问广博,长于诗文、草书。著有《(宣德)宁夏志》等著作。

相关推荐

绝句

〔宋代〕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百字折桂令·弊裘尘土压征鞍

〔元代〕白贲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

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 曲岸西边近水涡,鱼网纶竿钓搓。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妇病行

〔两汉〕汉乐府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江行

〔宋代〕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香菱咏月·其一

〔清代〕曹雪芹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唐代〕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