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寄梁汾苕中》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上阕词人设想好友顾梁汾独自在归途中遇到荒凉景色,心中十分萧索,与市集上的繁闹形成对比;下阕讲述孤舟夜行之后,即将见到壮观景色与妻子的喜悦心情。全篇从荒凉和寂寞落笔,以欢快与祝愿结尾,表达了词人对好友顾梁汾的思念与慰籍之情。该词将绝美的艺术与悲悯淑世之情结合起来,体现了纳兰词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顾梁汾南归后,曾在苕溪寓居。在创作此词之前词人曾托人带信给顾梁汾,但顾梁汾没有回信,词人仍认为顾梁汾居住在苕溪,故题名“寄梁汾苕中”。写这阙词时,应是康熙二十二年春天,距离顾梁汾南归时的桂花时节已经过去了一年半。
翻译注释
翻译
我知道你现在情怀为什么如此的萧索落寞,因为你一个人驻留在孤舟中,身边围绕的都是黄芦苦竹,就像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一样。现在已经是早春,江南的景色想必已经很美了,青青的酒旗丛中有袅袅的白烟升起,晴朗的天空下水村中贩鱼的集市十分热闹,生意兴隆。
遥想朋友今晚在船上的舵楼中,伴着外面淡淡的春寒,一定会做一个好梦。梦中会顺流而下,经过画眉桥,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前后阕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2)苕中:江苏苏州西北闾门外有苕溪,溪有东苕、西苕二源,两源合流入太湖。顾梁汾南归后曾寓居苏州此地,故云。
(3)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白居易《琵琶行》有“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此处化用。
(4)柁楼:船上操柁之室,借指乘船之人。
(5)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意谓梁汾得享和美的家庭快乐和安闲隐居钱塘江畔的生活。画眉,指汉张敞为妻子画眉之故实,喻夫妻和美。桥,梁汾与严绳孙同里,绳孙家居藕荡桥边,此处或为同指。故画眉桥则为借指其美满的家。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菩萨蛮·梅雪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菩萨蛮·客中愁损催寒夕
客中愁损催寒夕,夕寒催损愁中客。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
翠衾孤拥醉,醉拥孤衾翠。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
菩萨蛮·咏梅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菩萨蛮·雪楼赏牡丹席上用杨民瞻韵
红牙签上群仙格,翠罗盖底倾城色。和雨8泪阑干,沉香亭北看。
东风休放去,怕有流莺诉。试问赏花人,晓妆匀未匀。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菩萨蛮·西湖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越梅半拆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暖觉杏梢红,游丝狂惹风。
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