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清代〕纳兰性德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作品简介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上阕词人设想好友顾梁汾独自在归途中遇到荒凉景色,心中十分萧索,与市集上的繁闹形成对比;下阕讲述孤舟夜行之后,即将见到壮观景色与妻子的喜悦心情。全篇从荒凉和寂寞落笔,以欢快与祝愿结尾,表达了词人对好友顾梁汾的思念与慰籍之情。该词将绝美的艺术与悲悯淑世之情结合起来,体现了纳兰词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顾梁汾南归后,曾在苕溪寓居。在创作此词之前词人曾托人带信给顾梁汾,但顾梁汾没有回信,词人仍认为顾梁汾居住在苕溪,故题名“寄梁汾苕中”。写这阙词时,应是康熙二十二年春天,距离顾梁汾南归时的桂花时节已经过去了一年半。

翻译注释

翻译

我知道你现在情怀为什么如此的萧索落寞,因为你一个人驻留在孤舟中,身边围绕的都是黄芦苦竹,就像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一样。现在已经是早春,江南的景色想必已经很美了,青青的酒旗丛中有袅袅的白烟升起,晴朗的天空下水村中贩鱼的集市十分热闹,生意兴隆。

遥想朋友今晚在船上的舵楼中,伴着外面淡淡的春寒,一定会做一个好梦。梦中会顺流而下,经过画眉桥,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前后阕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2)苕中:江苏苏州西北闾门外有苕溪,溪有东苕、西苕二源,两源合流入太湖。顾梁汾南归后曾寓居苏州此地,故云。

(3)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白居易《琵琶行》有“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此处化用。

(4)柁楼:船上操柁之室,借指乘船之人。

(5)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意谓梁汾得享和美的家庭快乐和安闲隐居钱塘江畔的生活。画眉,指汉张敞为妻子画眉之故实,喻夫妻和美。桥,梁汾与严绳孙同里,绳孙家居藕荡桥边,此处或为同指。故画眉桥则为借指其美满的家。

全文拼音版

mán··liángfénsháozhōng
zhījūnqíngxiāosuǒhuángzhúzhōuyānbáijiǔqīngshuǐcūnshìqíng
tuólóujīnmèngmàimàichūnhánsòngzhíguòhuàméiqiáoqiántángjiāngshàngcháo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满洲正黄旗人。其词哀感顽艳,真挚自然,以小令见长,代表作《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等广为传诵。出身显赫(大学士明珠长子),却厌弃权贵,多结交汉族文人。词风近南唐后主,王国维评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英年早逝,有《饮水词》传世,为清代词坛巅峰。

相关推荐

菩萨蛮·梅雪

〔宋代〕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菩萨蛮·咏梅

〔宋代〕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菩萨蛮·西湖

〔宋代〕苏轼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