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宋代哲理诗的典范之作,以方塘意象阐发治学之道。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喻指澄明心境,"天光云影共徘徊"象征思想活跃,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全诗将抽象哲理具象化,语言清新自然又意蕴深远,完美体现"理趣"美学,展现了理学家"格物致知"的思维特质,成为阐释读书智慧的经典诗篇。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此诗作于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朱熹在建阳考亭讲学时。诗人观书院半亩塘(今福建南平朱熹园遗址)有感,将《礼记》"学然后知不足"的训诫艺术化呈现。"活水"喻指儒家经典与独立思考的结合,对后世"流水不腐"的治学观影响深远,今韩国、日本朱子学书院多刻此诗为训。
翻译注释
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9)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