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简介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宋代哲理诗的典范之作,以方塘意象阐发治学之道。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喻指澄明心境,"天光云影共徘徊"象征思想活跃,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全诗将抽象哲理具象化,语言清新自然又意蕴深远,完美体现"理趣"美学,展现了理学家"格物致知"的思维特质,成为阐释读书智慧的经典诗篇。

创作背景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此诗作于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朱熹在建阳考亭讲学时。诗人观书院半亩塘(今福建南平朱熹园遗址)有感,将《礼记》"学然后知不足"的训诫艺术化呈现。"活水"喻指儒家经典与独立思考的结合,对后世"流水不腐"的治学观影响深远,今韩国、日本朱子学书院多刻此诗为训。

翻译注释

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9)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全文拼音版

guānshūyǒugǎnèrshǒu··
bànfāngtángjiànkāitiānguāngyúnyǐnggòngpáihuái
wènqīngwèiyǒuyuántóuhuóshuǐlái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创立“理学”体系,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影响中国思想史数百年。编注《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标准。其诗文明晰严谨,如《观书有感》寓理于景。晚年遭“庆元党禁”迫害,仍讲学不辍,世称“朱子”,与孔子并称“孔朱”,被尊为儒家理学宗师。

相关推荐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