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秋思四首·其二》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组诗中的第二首。此诗直抒胸臆,以“四年书剑滞燕京”开篇,倾诉羁留京城的失意与秋日悲怀。诗中借用“郭隗黄金台”和“荆轲燕市”典故,暗喻无人赏识、知音难觅的困境;“云浮万里”“风送变徵”以苍凉意象渲染家国之忧与个人沉郁。尾联“欲歌不得”转与驺卒(仆役)闲话,平实中见孤愤,深刻体现了黄景仁诗风中“哀感顽艳”的特质。
都门秋思四首·其二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并。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黄景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入京,虽赴召试,取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与家人暂得团聚,但“以家室累大困”,家人亦深受连累,“差免作流民”,家境日益困顿,心情极为悲苦。这组诗当作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时作者收入不足以供衣食之需,深感居大不易,有感而作此组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滞留在燕京四年过着书剑飘零生活,更遇到秋天来临 让人百感交集。
黄金台上有什么人延请郭隗,燕国街市中没有地方可以寻访荆卿。
云朵在万里碧空中漂浮起让人产生愁思的伤心之色,秋风送来凄凉悲壮的变徵乐声。
我自己想高声歌唱却欲唱不了,还是寻找身份低贱之人聊聊平生志趣。
注释
(1)书剑:即书剑飘零。
(2)百感并:百感交集。
(3)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上句意近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昭王白骨萦烂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用郭隗典事,《述异记》卷下:“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之招贤台。”下句用燕市狗屠典事。
(4)云浮万里伤心色:写游子愁思。云浮万里,用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之意。李化龙《蟂矶春望》:“故国千年王气尽,浮云万里客心孤。”
(5)变徵声:凄凉悲壮之调,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携宾客白衣冠相送,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古音阶之一,古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声,又有变宫、变徵二声。
(6)好寻驺卒话平生:用刘孝绰故事。《南史·刘孝绰传》:“每于朝集会同,处公卿间,无所与语,以呼驺卒,访道途间事。由此多忤于物,前后五免。”杨掌生《京尘杂录》卷四《梦华琐簿》:“黄仲则居京师,落落寡合,每有虞仲翔青蝇之感,权贵人莫能招致之,日唯从伶人乞食,时或竟于红氍毹上现种种身说法粉墨淋漓,登场歌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驺卒,掌管车马的差役,亦泛指一般仆役、身份低贱之人。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都门秋思四首·其一
楼观云开倚碧空,上阳日落半城红。
新声北里回车远,爽气西山拄笏通。
闷倚宫墙拈短笛,闲经坊曲避豪骢。
帝京欲赋惭才思,自掩萧斋着恼公。
都门秋思四首·其四
侧身人海叹栖迟,浪说文章擅色丝。
倦客马卿谁买赋,诸生何武漫称诗。
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
为语遶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其一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其二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都门秋思四首·其三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其二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
手携漫刺访朝官,争似沧洲把钓竿。
万事看从今日别,九原叫起古人难。
菊花到死犹堪惜,秋叶虽红不耐观。
多谢天公怜客意,霜风未忍放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