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丘寺

〔宋代〕王禹偁

藓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

尽抱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

珍重晋朝吾祖宅,一回来此便忘还。

作品简介

《游虎丘寺》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扣题,写山峰碧绿高峻、突兀险要,并追忆久远的年代和人世沧桑;颔联写进入寺院内所见的优美景色;颈联是紧承颔联的虚写转而实写院内景物;尾联写诗人对虎丘山寺的敬慕以致流连忘返。全诗文字省净,格调清丽,虚实结合,意境开阔。

创作背景

《游虎丘寺》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作者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此后其在苏州居官三、四年,经常来往虎丘山,且在虎丘山上筑有住宅,此诗当是其在苏州居官时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缀满苔藓的寺墙围住苍翠、峻峭的巉岩,谁能想到这曾经是当年的海涌山。

好像是佛祖有意要把好峰藏入寺里,为的是不让清幽之境落入污浊的尘寰。

瞧,这剑池的草色,经过严酷的冬天依然郁郁葱葱,蕴含着生机无限;而石座的苔花,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纷杂斑斑。

呵,我多么珍重晋朝我的先祖留下的这座寺院,每回来游总是流连忘返。

注释

(1)虎丘寺:今苏州虎丘山云岩寺。为吴中名胜。

(2)藓:隐花植物,攀附于潮湿的墙壁、地面和岩石上。

(3)碧孱颜:青绿浅色。孱,弱。

(4)海涌山:即虎丘山,本名海涌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山上有虎丘寺和虎丘塔。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山上后,有白虎盘踞坟上,因此改名虎丘山。

(5)剑池:在山腰,池水很深,清冽甘爽。旁有千人石,下人石畔有生公讲台均系虎丘胜迹。

(6)石座:指晋末高僧生公讲经的地方,在虎丘山下的剑石前。

(7)苔:与藓同类的隐花植物。

(8)斑:斑驳,色彩纷杂。

(9)晋朝吾祖:指东晋王坦之,王禹偁的祖先,曾任中书令,与谢安同辅朝政。他在虎丘山上建有住宅。

全文拼音版

yóuqiū
xiǎnqiángwéizhechányáncéngshìdāngniánhǎiyǒngshān
jǐnbàohǎofēngcángyuànjiàoyōujǐngluòrénjiān
jiànchícǎojīngdōngzàishízuòtáihuābān
zhēnzhòngjìncháozháihuílái便biànwànghái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 ,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端拱元年(988年),召试,直史馆,迁知制诰,判大理寺。遇事敢言,三遭贬斥,作《三黜赋》以见志。诗学杜甫、白居易,文风平易畅达。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

王禹偁的诗

相关推荐

游西湖

〔宋代〕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游岳麓寺

〔明代〕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游来仙洞早发道中

〔明代〕王守仁

霜风清木叶,秋意生萧疏。

冲星策晓骑,幽事将有徂。

股虫乱飞掷,道狭草露濡。

倾暑特早发,征夫已先途。

淅米石间溜,炊火岩中庐。

烟峰上初日,林乌相嘤呼。

意欣物情适,战胜癯色腴。

行乐信宇宙,富贵非吾图。

游感化寺

〔唐代〕王维

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

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

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

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

郢路云端迥,秦川雨外晴。

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游金山寺

〔宋代〕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南亭

〔南北朝〕谢灵运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游泰山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游大林寺序

〔唐代〕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