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

〔唐代〕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作品简介

《中元夜》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江南水寺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夜景。诗中“金粟栏边见月娥”以神话意象开篇,渲染出神秘幽美的氛围;颔联“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写女子盛装游寺的情景,光影交错,仙姿绰约;颈联“香飘彩殿凝兰麝”进一步以嗅觉、视觉描写寺庙的华美;尾联“湘水夜空巫峡远”则转入悠远苍茫的意境,流露出诗人淡淡的羁旅愁思。全诗语言秾丽,意境空灵,展现了唐代中元节的风俗与诗人的细腻情感。

翻译注释

翻译

江南水边的寺庙里,中元节的夜晚,我在金粟栏边,仿佛看见了月宫中的嫦娥。

红烛摇曳,映照出女子们如仙子般的身影,她们发髻上的珠翠闪闪发光,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彩殿里飘散着兰麝的香气,浓郁芬芳,夜露沾湿了她们轻薄的罗衣,更显华美。

望着湘江上的夜空,想到遥远的巫峡,不知归路在何方,心中一片茫然。

注释

(1)中元夜: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民间有祭祀、放河灯等习俗。

(2)金粟栏:寺庙中装饰华丽的栏杆,或指月光洒在栏杆上如金粟般闪烁。

(3)月娥:指嫦娥,这里比喻月光下美丽的女子。

(4)翠鬟:女子乌黑发亮的发髻,饰有翠玉珠钗。

(5)兰麝:兰草和麝香,代指名贵香料,形容香气浓郁。

(6)绮罗:华美的丝织衣物,这里指游人的盛装。

(7)湘水:即湘江,在湖南境内,诗中借指江南水乡。

(8)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巫山,诗中象征遥远的地方。

全文拼音版

zhōngyuán
jiāngnánshuǐzhōngyuánjīnlánbiānjiànyuèé
hóngzhúyǐnghuíxiāntàijìncuìhuánguāngdòngkànrénduō
xiāngpiāocǎi殿diànnínglánshèràoqīngluó
xiāngshuǐkōngxiáyuǎnzhīguī

作者介绍

李郢(生卒年不详),字楚望,吴(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人,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

李郢的诗

相关推荐

中秋月

〔唐代〕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代〕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中庸(高中课文)

〔先秦〕子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秋

〔唐代〕刘得仁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唐代〕卢照邻

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汜兮家扶桑。

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中秋月

〔唐代〕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