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先秦〕老子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翻译注释

翻译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1)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2)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3)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6)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7)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全文拼音版

dàojīngshíèrzhāng
mínwèiwēiwēizhìxiásuǒyànsuǒshēngwéiyànshìyànshìshèngrénzhījiànàiguì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十五章)

〔先秦〕老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第十七章)

〔先秦〕老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先秦〕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先秦〕老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第三十章)

〔先秦〕老子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先秦〕老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先秦〕老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先秦〕老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