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一》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早期漫游时期的五言古诗。此诗以黄河舟行为背景,展现诗人超然世外的豁达心境。首联“川上极目”与“世情已闲”定下全篇淡泊基调,颔联“去帆带落日”以宏阔意象勾勒出苍茫行旅图,颈联将亲友比作“云霄”,巧妙传达出疏离中的眷恋。尾句“浩荡风波间”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际遇,在平静叙述中蕴藏盛唐士人特有的雄浑气韵。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一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约720年代),高适尚未入仕,正漫游燕赵之地。诗人从淇水泛舟至黄河途中,目睹壮阔山河而感怀身世。“世情已闲”反映其屡试不第后暂脱功名的释然,“亲友若云霄”暗指与中原亲友的阻隔。全诗在看似闲适的笔调下,仍透露出青年高适对前途的迷茫与对自然境界的向往,是其诗风从个人抒怀向边塞雄浑过渡的重要见证。
翻译注释
翻译
在河边常放眼远望,如今对世事已淡然释怀。
离去的船帆带着落日余晖,行路随着连绵群山延伸。
亲友如在云霄之上,只能遥望却无法攀及。
在此刻任随心意舒展,在浩荡风波中坦然前行。
注释
(1)常极目:敦煌集本作“恒独立”。
(2)已:敦煌集本作“似”。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自洛之越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自叙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自叹
功名不可成,忠义敢自废?
烈士贵殉名,达人任遗世。
自愧湖海人,卓荦青云志。
虽无英雄姿,自与俦伍异。
美人来何迟?景光日云逝。
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
百年在一旦,神仙安可冀?
荣名复何为,寂寞千古事。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
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征。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
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迎后路蝇。
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
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
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
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
面犹含瘴色,眼已见华风。
岁暮难相值,酣歌未可终。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懒妆眉黛浓。
愁心如屋漏,点点不移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