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品简介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流传的鲜卑族民歌,以雄浑质朴的语言描绘草原壮阔风光。开篇"敕勒川"三字点明地理,"穹庐"比喻将天空与游牧生活器具相联系;后段"天苍苍"六字重复使用,强化空间的无垠感;末句"风吹草低"的动态描写,使画面顿生灵气。全诗仅27字却展现出游牧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语言节奏铿锵,意境雄浑苍茫,堪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巅峰之作。

创作背景

《敕勒歌》此歌最早见于《乐府诗集》,传为北齐斛律金所唱(约6世纪中叶)。原为鲜卑语,后译为汉语,保留了口传文学的特点。作品诞生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的南北朝时期,其"穹庐-天地"的独特意象迥异于中原诗歌传统,生动反映了敕勒族的生存环境与生命意识,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立有诗碑纪念。

翻译注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1)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

(5)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天苍苍:天蓝蓝的。苍苍:青色。苍,青。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8)见:同「现」,显现。

全文拼音版

chì
chìchuānyīnshānxià
tiānqiónglǒnggài
tiāncāngcāngmángmángfēngchuīcǎoxiànniúyáng

相关推荐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