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孤石》是南北朝诗僧释惠标的一首咏物五律。此诗以鄱阳湖孤石为吟咏对象,首联“中原孤石”点明其独立不群之态,“不知年”暗含时空永恒之意;颔联“根含彭泽”写石基没于湖浪,“顶入香炉”状石峰接引云烟,虚实相生;颈联“崖成鸟翼”与“峰作芙莲”以精妙比喻勾勒石姿,动静结合;尾联“发东武”“镇蠡川”的时空转换,赋予孤石神话色彩。全诗语言凝练,想象瑰丽,在尺幅之间展现宇宙意识,融合佛家禅理与山水审美,堪称南朝咏物诗中的逸品。
咏孤石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咏孤石》此诗所咏当为鄱阳湖鞋山(亦称大孤山)。惠标作为南朝陈代诗僧,常游历江右名刹,“彭泽”“蠡川”皆指彭蠡湖(今鄱阳湖)地域。诗中“香炉烟”既实指庐山香炉峰云雾,又暗合佛寺香火意象;“东武”典故或与《水经注》所载巨灵擘山传说相关。全诗通过孤石意象,既寄托僧人对永恒佛法的追求,也反映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与佛教文学的深度融合。
翻译注释
翻译
在这地方有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没人知道它已经存在了多少年。
巨石的根部浸含着彭泽水域的浪涛,顶部仿佛伸进了香炉山的烟雾之中。
它的崖壁天然形成两只飞鸟翅膀的模样,山峰的形态却像一朵绽放的荷花。
不知这块石头曾在何时从东武之地而来,如今它静静坐落在这里,镇守着蠡川。
注释
(1)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域之中心。广义指黄河流域,狭义指河南省一带。
(2)地理:指地理结构、地貌形成。
(3)彭泽:江西省极北一县,濒临长江。此处借指彭泽县南之鄱阳湖。
(4)香炉:香炉峰在庐山,共有四座,此处专指山南秀峰附近之南香炉峰。
(5)崖成二鸟翼:意谓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
(6)峰作一芙莲:意谓峰峦挺拔高耸,犹如亭亭独立的莲花。芙莲:芙蓉、莲花。
(7)东武:一作武城,在河北省清河县东北,此处代指北方、中原。
(8)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蠡即彭蠡,系鄱阳湖之异名,川即长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史八首·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咏汉高祖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咏落梅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咏八十一颗
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
开时九九如数,见处双双颉颃。
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咏贫士七首·其六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
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
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
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咏梅投所知
洁白无瑕美不娇,炯如珠玉粲林皋。
独开残腊与时背,奄胜众芳其格高。
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
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