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行简

〔唐代〕白居易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我摘了菊花,带着美酒,骑马绕着村庄徘徊,思绪悠长。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下邽的田地平坦如手掌,该去哪里登高远望,才能看到你所在的梓州?

注释

(1)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行简:指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任职。

(3)下邽:白居易的故乡,在今陕西渭南,诗人此时可能在此闲居。

(4)平如掌:形容地势极其平坦,暗指无处登高望远。

(5)梓州:唐代州名,在今四川三台,白行简当时在此任职。

九日寄行简拼音版

jiǔxíngjiǎn
zhāihuāxiéjiǔràocūnyōuyōu
xiàguītiánpíngzhǎngchùdēnggāowàngzhōu

作品简介

《九日寄行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摘菊携酒""绕村骑马"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弟弟白行简的思念之情。诗中"下邽田地平如掌"一句,既描绘了渭南关中平原的地理特征,又巧妙引出"何处登高望梓州"的怅惘追问,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该诗语言延续了白居易平实朴素、自然清新的创作风格,被视作其亲情诗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九日寄行简》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重阳节,时白居易因丁母忧居于下邽故里。重阳节古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诗人触景生情,由'摘得菊花携得酒'引发对时任梓州(今四川三台)任职的胞弟白行简的思念。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九日和韩魏公

〔宋代〕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九日次韵王巩

〔宋代〕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九日渡江

〔明代〕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己酉岁九月九日

〔魏晋〕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九日

〔宋代〕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九日酬诸子

〔清代〕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