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在这个偏远的地方,每当傍晚来临,北风呼啸,归家的思虑就更为浓烈。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荒漠一望无际,鸟儿又将在哪里栖息呢?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远处能够看到突厥骑兵在荒原上围猎的场面,之后又看到他们骑着马儿沿着河边轻疾离去的身影。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白草摇曳于无尽的边声之中,湖泊上的雾气在夕阳的照射下也变成了黄色。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十年以来,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身经百战,饱受风霜之苦。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虽然早年立志学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尽管身经百战,到如今却一直未能建立像大树将军冯异那样的功业。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早知道投笔从戎立功边塞之路是如此艰难,还不如埋头钻研一辈子经学算了。

注释

(1)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2)朔风:北风。

(3)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4)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5)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6)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7)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8)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9)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从军行二首·其一拼音版

cóngjūnxíngèrshǒu··
xiànglínhuāngshuòfēngzhěnguī
píngshāwànfēiniǎo宿chù
lièchángyuánpiānpiānbàng
biānshēngyáobáicǎohǎishēnghuáng
bǎizhànfēngchénshíniánshuāng
suītóudìngyuǎnwèizuòjiāngjūnshù
zǎozhīxíngnánhuǐzhāng

作品简介

《从军行二首》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从军行二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