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宋代〕苏轼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作品简介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这首诗借讽刺观音菩萨深刻地讽刺了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的官僚们,词情含蓄而强劲,语言通俗流畅,音韵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有补于国”。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夏蚕快要老去,麦子已经半黄,山前山后大雨如注溅溅作响。

农夫停止耕作农女无法采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

注释

(1)山前山后水浪浪:杭州所属各地,山泽各半,连下多日雨便成水灾。一作“前山后山雨浪浪”。浪浪:形容雨声之响。

(2)辍耒:谓停止农作。辍:止。耒:原指原始的翻土农具,形如木叉,此泛指农具。

(3)废筐:谓停止采桑。筐:指采桑的篮子。

(4)白衣仙人:即观音。这里暗指官吏。

全文拼音版

zhōngyóutiānzhúlínggǎnguānyīnyuàn
cánlǎomàibànhuángshānqiánshānhòushuǐlànglàng
nóngchuòlěifèikuāngbáixiānrénzàigāotá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中花·岭南作

〔宋代〕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雨霖铃·槐阴添绿

〔宋代〕晁端礼

槐阴添绿。雨馀花落,酒病相续。闲寻双杏凝伫,池塘暖、鸳鸯浴。却向窗昼卧,正春睡难足。叹好梦、一一无凭,帐掩金花坐凝目。

当时共赏移红烛。向花间、小饮杯盘促。蔷薇花下曾记,双凤带、索题诗曲。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

雨后丹凤门登眺

〔金代〕元好问

绛阙遥天霁景开,金明高树晚风回。

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

劫火有时归变灭,神嵩何计得飞来。

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宋代〕苏轼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雨窗

〔清代〕妙信

云暝虚窗静,新篁别有情。

烟云清古壁,风雨壮江声。

有癖酬山水,偷闲断送迎。

萧疏且高卧,无意问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