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诗》是魏晋诗人温子昇所作的一首杂言乐府诗,该诗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捣衣女子对出征边塞的丈夫深切思念之情,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日归来团聚的急迫心情。整首诗五七言杂用,笔法含蓄细腻,意境优美,辞藻华丽,反映出妇女们给丈夫缝制衣裳时轻捣布帛的凄凉忧伤情景。
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温子升所生活的时代,在南朝正是齐梁时期,他所作诗文颇善模仿南朝,这首诗(《捣衣》)就是模仿南朝宋谢惠连的《捣衣诗》而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在漫长的秋夜里,长安城中的妇女在精美的捣衣石上捣捶着衣服。
从香杵与锦石碰撞发出的捣衣声,能知道距离的远近,砧声一声声地传来,十分凄凉。
七月初七,银河分外灿烂;八月十五,月光分外明亮。
丈夫在边关,音信已经断绝,思妇夜里难寐,在鸳鸯楼上寂寞地望着天上的天狼星。
注释
(1)佳人:年轻美貌的女子,此泛指妇女。
(2)锦石:精美的捣衣石。
(3)流黄:黄色的丝织品,这里指衣料。
(4)香杵:用香木制成的捣衣木棒。
(5)纹砧:有花纹的捣衣石,即上句所说的“锦石”。
(6)近远:距离。
(7)传声递响:砧声一声声地传来。
(8)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在这天夜晚渡河相会。
(9)长河:天空中的银河。
(10)烂:灿烂。
(11)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节的时候明月满弦,月光明亮。中国古代习俗常常以中秋为佳人团圆的日子,古诗中也常用中秋明月寄托相思之情。
(12)光:这里作形容词用。
(13)蠮螉塞:居庸关的别名,又名军都关,古时九塞之一,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因关上筑土室以观望,状似蠮螉用土筑起的蜂房,故称。蠮螉,是细腰蜂。
(14)候雁:本指随节令变化而迁徙的大雁,此出代指音信。
(15)鸳鸯楼:本指汉朝未央宫中的鸳鸯楼,这里代指捣衣女子所居住的地方。
(16)天狼:星宿名,中国古代的人们以为此星出则有战事发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温子昇的诗
相关推荐
捣练子·收锦字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捣练子·砧面莹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捣练子·斜月下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捣练子令·深院静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令·云鬓乱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捣衣篇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捣衣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木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捣练子·望书归
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