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唐代〕刘长卿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作品简介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送别友人张继的诗作,前半从时局和个人切入,肯定张继虽历经浮沉仍心系社稷的壮志;后半则转向诗人自己,以春风绿草、明月归云等意象寓含别后深情与自身被贬的哀愁。全诗情感丰富,前半慷慨激昂,后半委婉哀伤,流转自然,展现了刘长卿诗作风格由慷慨渐向哀婉的转变过程。

创作背景

乾元元年(759)二月,刘长卿在长洲尉上因刚而犯上入狱,旋即贬为南巴(今广东电白县东)尉。自此以后,他的诗风由盛唐之风转为中唐之风,《从军六首》中的慷慨悲壮之气,不复再见,多的是个人失意的苦闷和羁旅愁怀,风格走向工秀细淡。《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这首送给张继的诗,就是这时候的作品。此时刘长卿仍在长洲,而送走张继后,他自己便要动身去南巴贬所了。

翻译注释

翻译

时局动荡不安你挺身而出奔赴前线抵御敌人,如今战事已毕,过往经历就任凭它在岁月浮沉。

你将踏上归途去往三江之地,但那颗在战场上锤炼出的坚韧不拔的心,却依然炽热如初。

吴地的园林将披上嫩绿的新装,生机盎然;而剡山深处,古老的树木郁郁葱葱,更显幽深静谧。

而我乘一叶孤舟,在辽阔无垠的江面上渐渐远去,身影消失在千里外的苍茫水域之中,让人难以寻觅。

注释

(1)张司马:即张继,中唐诗人,字懿孙,襄州人。

(2)时危:时势危难。

(3)赴敌:一作“赴越”。

(4)浮沈:比喻盛衰和升降。这里指诗人与张司马二人的官职变迁。时诗人被贬为长洲尉摄海盐令。

(5)末路:一作“万里”。

(6)当时:一作“孤舟”。

(7)三江:《国语》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

(8)吴苑:即长洲苑,吴王之苑。一作“吴渚”。

(9)剡山:即剡溪两岸之山。在今浙江省嵊县境内,即曹娥江上游。这里泛指越地。

(10)沧波:一作“沧洲”。原指水边。因隐者多中意于彼,故常代指隐士居处。

(11)孤舟:一作“归云”。

全文拼音版

sòngxíngjūnzhāng使shǐhuí
shíwēishēnshìwǎngrènshěn
sānjiāngdāngshíbǎizhànxīn
chūnfēngyuàn绿shànshānshēn
qiāncāngshàngzhōuxún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的诗

相关推荐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代〕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石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送李亿东归

〔唐代〕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

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

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

灞上金樽未饮,燕歌已有馀声。

送友人归

〔宋代〕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送薛存义序

〔唐代〕柳宗元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