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杨辟喜雨长句》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篇集中表现作者政治主张的政论诗。作者以天地阴阳之气的存在,到不可随意人为破坏其阴阳四时的运动形态、回环往复的自然规律开始论述,间或论述了天公降雨、农人勤勉、执政者之间的关系。全诗注重说理,读来有如押韵的政论。
答杨辟喜雨长句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答杨辟喜雨长句》此诗约作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当时杨辟先有喜雨诗寄给欧阳修,于是欧阳修便写下此诗作答。
翻译注释
翻译
我听说“阴阳”二气,存在于天地之间,它们上下升腾与降落,相互运动转化,没有穷尽终止的日期。
它们彼此往复回环,不可能不出差错,所以收获的时候不会年年丰收。
古代执政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税收方面能够做到均衡节制,同时劝勉农人勤劳努力。
耕种三年必有一年能有盈余的粮食,九年之中常常要把三年可能出现的饥荒做好防备。
这样一来,即使偶然遇上水涝旱灾或者时运不济,也能以之前的盈余补济现有的短缺,互相调剂流通。
如今官吏愚蠢,不善于治理政事,农民也开始游手好闲,争着去做游僧或者去当兵,如此懒于劳作,渐渐脱离于田间务农。
致使国家的赋税敛收情况告急,如同星火,而那些兼并土地奉养者的生活,却胜过王公贵胄。
农民辛苦耕种一整年,所幸获得五谷丰收,可是随之聚拢过来争着耗费的人,多如蚁蜂。
像这样,就算是连年获得好收成,农民家中也常常被洗劫一空。
于是令老天愤怒,一时不下雨,就会让人陷入各种困境,人们只能急得向天公呼号求救。
全凭老天怜恤百姓,没有责怪官吏,于是从雨露润泽到大雨滂沱,是何其充沛丰盈。
所以农民应该更加努力,而身为官吏理应惭愧,岂敢不斟满美酒,洒向天地祭拜神龙。
注释
(1)阴阳: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连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之说,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2)升降上下:指阴阳四时此起彼伏的运动形态。
(3)穷:穷尽,终止。
(4)环回:循环。
(5)差失:误差。
(6)均节收敛:收取赋税要均平而有节制。
(7)勤人功:使耕种之人,勤于务农。
(8)备:丰年积蓄粮食,以防备水灾旱灾。
(9)凶:荒年。
(10)不善政:不懂得节用爱民,以防备饥荒。
(11)游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12)离:脱离。此处指百姓纷纷脱离农村,去为僧为兵。
(13)星火:比喻急迫,此处指赋税繁苛,急如星火。
(14)兼并:合并;并吞,本意是掠夺强占土地,此处指兼并土地的富豪之家。
(15)比岁:连年。
(16)登稔:五谷丰收。
(17)辄:总是、就。
(18)号天翁:向天公呼号求救。
(19)闵:怜悯,怜恤。
(20)责:谴责。
(21)甘泽:甘霖,及时雨。
(22)浇:祭献。
(23)神龙:古人以为龙能致雨,所以视其为神。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欧阳修的诗
相关推荐
答柳恽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答微之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答沈器之二首·其二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答刘桢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答陆澧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答朱元晦
幽人偏爱青山好,为是青山青不老。
山中出云雨太虚,一洗尘埃山更好。
答李澣三首·其三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答武陵田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答章孝标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答孙缅歌
竹竿籊籊,河水浟浟。
相忘为乐,贪饵吞钩。
非夷非惠,聊以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