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即点题,写歌者的美容和歌声的动听;中间二联化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既表明歌者的身份,又寄寓着深沉的感慨;尾联写歌者的哀怨。此诗构思精密,情致婉曲,风格独特,典故诗情浑然一体,婉约雅致 。
闻歌
敛笑凝眸意欲歌,高云不动碧嵯峨。
铜台罢望归何处,玉辇忘还事几多。
青冢路边南雁尽,细腰宫里北人过。
此声肠断非今日,香灺灯光奈尔何。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曾因旱放归宫女。此诗有“铜台罢望”之句,当是旧帝崩后不久之谓;又有“玉辇忘还”之语,其旧帝当是好巡幸者,暗指唐武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放宫人时,距唐武宗之崩不久。诗中所涉之出宫人事,当在大中元年(847年),《闻歌》其写作时间由此当可推定为大中元年(847年)。
翻译注释
翻译
收敛住笑容双眸凝视,看样子好像要唱歌了。那高空中的碧云就已经停住不动,聚在一起就像是高高的山峰。
魏武帝死去以后,当年在铜雀台上宴饮欢歌的歌伎都到了什么地方呢?穆天子参加了西王母为他举行的宴会后,因歌声的美妙丢下了手头的事情而留连忘返。
在安葬王昭君的路边,向南飞去的大雁已经消失了。那轻歌曼舞的楚宫也早已被从北方来的秦人侵占。
所听到的歌声足以断肠并非始自今日,面对残烬的蜡烛,也只能说一声“奈何”了。
注释
(1)高云不动:用《列子・汤问》秦青悲歌的典故。
(2)嵯峨:山高峻的样子。
(3)铜台:即铜雀台,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4)玉辇:古代帝王的乘舆。
(5)青冢:汉王昭君墓所在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境内。
(6)细腰宫:楚宫。
(7)香灺:香烛灯芯的余烬。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商隐的诗
相关推荐
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闻黄鹂
倦闻子规嘲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
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
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闻蛙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知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闻鹊喜·吴山观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闻子瞻重游南山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闻科诏勉诸子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