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登高

〔南北朝〕王僧孺

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

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

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

登上高处放眼望,目光穷极不能舍。

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

东北角上眺青门,西南方向见白社。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

河梁之上车马喧,渭桥之下舟船繁。

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争夺利益又争名,驱车驱马往来频。

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

宁访隐居蓬篙人,谁怜怀才寂寞者。

注释

(1)凭高且:凭高,登临高处。且,姑且。

(2)目极:放眼望去。

(3)舍:放弃。

(4)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为青色,俗称青门。这里代指京城。

(5)白社:地名,在今河南偃师县内。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记载:“洛阳有道士董威辇(董京)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此后常借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

(6)轸轸:一辆辆车。与下句的“纷纷”都是盛多的样子。扬雄《校猎赋》:“殷殷轸轸,被陵缘阪。”

(7)河梁:桥梁。指下句的“渭桥”。

(8)渭桥下:汉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渭桥是汉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有东、中、西三座。中渭桥,秦时始置,本名横桥,汉更名渭桥。东渭桥,汉景帝五年建置,故址在今西安东北灞水、泾水合渭水处东侧。西渭桥,汉建元三年建置,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叫便桥或便门桥。渭桥地处交通要道,是当年长安城主要的热闹繁华去处。

(9)宁:岂。

(10)蓬蒿人:西晋皇甫谧《高士传》:“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蒿蓬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寂寞者:《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末二句以“蓬蒿人”、“寂寞者”代称隐逸高士。

落日登高拼音版

luòdēnggāo
pínggāoqiěwàngnéngshě
dōngběizhǐqīngmén西nánjiànbáishè
zhěnzhěnliángshàngfēnfēnwèiqiáoxià
zhēngzhēngmíngchē
níng访fǎngpénghāorénshuíliánzhě

作品简介

《落日登高》是南朝诗人、骈文家王僧孺所作的诗。这是一首登临抒怀诗。诗人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不能释怀,于是通过描绘一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间世态图来表现对争名夺利之徒的厌恶和对远避名利场之士的同情和尊敬。诗人借汉代长安的景象来写自己对梁代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诗中尘世的繁闹与隐者的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作背景

《落日登高》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得知。诗人登高眺望京城,既看到了平民隐士所居之处,也看到人们争利争名所表现出来的丑态,不禁想到当时梁代蝇营狗苟、互相倾轧的丑恶社会风气,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尘嚣烦杂社会的厌恶和对山林草泽的向往。

作者介绍

王僧孺(464—521),字僧孺,南朝梁东海郯人。少好学,六岁能文。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遍览群书,学识渊博,兼擅书法。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王僧孺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日齐山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登高有怀

〔明代〕袁宏道

秋菊开谁对,寒郊望更新。

乾坤东逝水,车马比来尘。

屈指悲时事,停杯忆远人。

汀花与岸草,何处不伤神。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唐代〕张祜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烦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登高台

〔南北朝〕王僧孺

试出金华殿,聊登铜雀台。

九路平如掌,千门洞已开。

轩车映日过,箫管逐风来。

若非邯郸美,便是洛阳才。

重阳登高

〔清代〕尤侗

最是高难问,青天隔九重。

亭皋一搔首,风雨满千峰。

野色生新黍,秋声入暮钟。

十年摇落意,泽畔老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