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

〔唐代〕刘长卿

片帆何处去,匹马独归迟。

惆怅江南北,青山欲暮时。

作品简介

《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首句点明离别场景,又透露出诗人对挚友南渡的关切,次句写诗人独归迟缓,表现内心的孤独与不舍,后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因离别而生的惆怅与伤感,将南北分隔的地理距离转化为彼此深深的思念之情,最后以景结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离愁别绪。这首诗深刻描绘了诗人与李端公之间深厚的友情及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全用景语渲染烘托,情感真挚而含蓄。

创作背景

《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这首诗为诗人任职扬州时所作,其时约在大历三年至五年(768—770)。诗人的好友李端公经过瓜洲南渡长江而去,诗人不顾几十里之遥从扬州送他到瓜洲登船,在回扬州的路上仍思绪绵绵,难分难舍之情激发着他创作了这首诗。诗中的“李端公”,一说为李益;一说为李承,时为淮南节度使崔圆判官,兼侍御史;一说为李嘉祐,时贬至鄱阳。

翻译注释

翻译

你乘一叶小小孤帆将向着何方远去,而我独自骑马将要归去时却在徘徊。

你我分隔于长江南北心中满是惆怅,在青山即将被暮色笼罩时更加浓厚。

注释

(1)瓜洲:古长江渡口,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为当时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原为江中沙洲,其状如瓜,故名。

(2)端公:唐时对侍御史的尊称。

(3)片帆:指李端公所坐的船。

(4)匹马:指诗人所乘的马。

(5)迟:徘徊。

(6)江南北:二人从此相隔大江南北。

全文拼音版

guāzhōudàozhōngsòngduāngōngnánhòuguīyángzhōudàozhōng
piànfānchùguīchí
chóuchàngjiāngnánběiqīngshānshí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的诗

相关推荐

曹风·蜉蝣

〔先秦〕诗经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黄泥坂词

〔宋代〕苏轼

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

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

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

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葱蒨。

余旦往而夕还兮,步徙倚而盘桓。

虽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娱余于一眄。

余幼好此奇服兮,袭前人之诡幻。

老更变而自哂兮,悟惊俗之来患。

释宝璐而被缯絮兮,杂市人而无辨。

路悠悠其莫往来兮,守一席而穷年。

时游步而远览兮,路穷尽而旋反。

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苏之我嫚。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

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

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

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

岁既宴兮草木腓,归来归来兮,黄泥不可以久嬉。

甘州遍·春光好

〔五代〕毛文锡

春光好,公子爱闲游,足风流。金鞍白马,雕弓宝剑,红缨锦襜出长楸。

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美人唱,揭调是甘州。醉红楼,尧年舜日,乐圣永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