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寄怀契上人》是唐代诗人皇甫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知音难觅的感慨,首联以槿花之朝开暮落点出人生无常之义。进而又自喻为人中孤鹤,衬托出了诗人与怀契上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道出了“心中无一物”的佛学真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底蕴。全诗通过清幽的意象传达给读者一种清冷而又空阔的意境。
秋夕寄怀契上人
已见槿花朝委露,独悲孤鹤在人群。
真僧出世心无事,静夜名香手自焚。
窗临绝涧闻流水,客至孤峰扫白云。
更想清晨诵经处,独看松上雪纷纷。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秋夕寄怀契上人》此诗作于大历十年(775)左右。这并非一首泛然相寄的诗,诗人乃是因惊生悔,因悔生悟,因悟生慕,于是作此诗寄上高僧。便算一通大忏悔文。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早晨看见木槿的花被露打坏,孤特高洁之人独自在人群中悲伤。
戒律精严的和尚心中没有烦恼的事情,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点燃名香焚烧。
听见临近高山陡壁之下的溪水,旅客到了这座山峰也会遥望白云。
想清晨趺坐这里诵读经书,僧人却在松柏旁赏纷纷落下的雪花。
注释
(1)槿花:木槿的花。
(2)朝:早晨。
(3)委露:被露打坏。委,弃。
(4)孤鹤:比喻孤特高洁之人。
(5)真僧:戒律精严的和尚。
(6)出世:出家,脱离红尘俗世。
(7)绝涧:高山陡壁之下的溪涧。
(8)闻:听闻、听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皇甫曾的诗
相关推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词
清夜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两三行。
石阑干畔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
秋雨叹三首·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秋寄从兄贾岛
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秋江晓望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
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秋夜山居二首
【其一】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声柏。
【其二】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秋晚思梁益旧游三首·其一
幅巾筇杖立篱门,秋意萧条欲断魂。
恰似嘉陵江上路,冷云微雨湿黄昏。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明宰试舟辑,张灯宴华池。
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