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地僻尘踪少,山深石路斜。
地方偏僻,行人的踪迹稀少;山谷幽深,石路倾斜延伸。
雨中过佛院,云里见人家。
在细雨中经过佛寺,于云雾缭绕间望见散落的人家。
雊雉飞春麦,啼莺绕落花。
野鸡在春麦田里鸣叫着飞起,黄莺啼啭着绕着落花飞舞。
流亡今欲尽,几处有桑麻。
流亡的百姓如今已快要没有了,好几处地方已种上了桑麻。
注释
(1)雊:野鸡叫。
(2)雉:野鸡。
地僻尘踪少,山深石路斜。
雨中过佛院,云里见人家。
雊雉飞春麦,啼莺绕落花。
流亡今欲尽,几处有桑麻。
地僻尘踪少,山深石路斜。
地方偏僻,行人的踪迹稀少;山谷幽深,石路倾斜延伸。
雨中过佛院,云里见人家。
在细雨中经过佛寺,于云雾缭绕间望见散落的人家。
雊雉飞春麦,啼莺绕落花。
野鸡在春麦田里鸣叫着飞起,黄莺啼啭着绕着落花飞舞。
流亡今欲尽,几处有桑麻。
流亡的百姓如今已快要没有了,好几处地方已种上了桑麻。
(1)雊:野鸡叫。
(2)雉:野鸡。
《泰山道中》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泰山旅途为背景,勾勒出一幅深山春雨图。首联“地僻尘踪少”以简淡笔触点出山居幽静;颔联“雨中过佛院,云里见人家”通过雨幕与云烟的层次叠加,营造出空灵意境;颈联以雉飞麦浪、莺绕落花的动态描写展现春日生机;尾联笔锋陡转,由自然景致联想到流亡民生,以“几处有桑麻”的诘问收束,在山水诗中注入深沉的社会关怀。全诗语言清丽而意蕴厚重,实现了审美价值与现实思考的融合。
《泰山道中》此诗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于慎行宦游泰山途中。诗人曾任礼部尚书等职,目睹朝政腐败与民生疾苦。当时山东地区频遭自然灾害,流民问题严重。诗中“云里见人家”的静谧与“流亡今欲尽”的慨叹形成强烈反差,暗含对当政者漠视民瘼的批判。末句化用《诗经·幽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的农耕意象,表达对恢复社会生产的迫切期望,展现传统士大夫的忧患意识。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
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
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
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