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唐代〕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作品简介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抑制愤激的笔调,描写胡地秋寒,戍边将士孤军转战的艰苦,以及功多反而获罪的不公平现象,寄寓着作者对边疆爱国将士深深的同情和对朝廷是非不分的强烈不满。全诗叙事议论,皆有所指,增强了诗的说服力,读来颇为震撼人心。

创作背景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这首诗当是诗人漫游河东时所作,《乐府诗集》中题为《塞下曲》其一。由于王昌龄有边塞生活的经历,所以他的边塞诗都是纪实之作,即使是一些借边塞之事以抒发情怀的作品,也是以他边塞生活的体验为基础的。由于封建时代军队的性质,即使是在基本上是正义的战争中,军中的矛盾仍然存在。像王昌龄这样的有识之士,在边塞生活中,不仅看到了广大官兵轻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热情,更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军中黑暗的现实:军官腐败,战士艰苦,上下苦乐不均;朝庭失策,统帅无能,战而无功,不能求得边境的安宁,使战争旷日持久,使士兵和后方亲人长久地忍受着征戍离别之苦。为此,王昌龄曾在诗中流露过对安边良将的渴盼。更让人愤慨和不能接受的是,真正能为国立功的才干卓越的将士,却常常受到压抑、打击,甚至残害。这首诗即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真实反映。

翻译注释

翻译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边塞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路作战,将军孤军奋战,身经百战。

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注释

(1)雁门:唐代州属县,县有西陉关,即雁门关,为边防重地,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2)鞴马:指战马不卸鞍鞴,以备不虞。鞴,即把鞍辔等套在马上,装束马匹。

(3)五道分兵去:《汉书·匈奴传》载,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分别自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同时出兵以伐匈奴。这里借指唐诸军分道出兵。

(4)孤军百战场:《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这里指将军孤军迎敌,百战不衰。

(5)功多翻下狱:《汉书·张冯汲郑传》载,西汉云中郡太守魏尚善养士卒,多谋善战,功多未受重赏,反而因一次上报杀敌人数,差了六名,被关进狱中。此用其事。翻,反而。

全文拼音版

sàixià··qiūfēng
qiūfēngchuīquèyànménsāng
yáojiànlièbèi宿yánshuāng
dàofēnbīngjūnbǎizhànchǎng
gōngduōfānxiàshìdànxīnshāng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昌龄的诗

相关推荐

塞路初晴

〔唐代〕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塞鸿秋·道情

〔元代〕张可久

雪毛马响狻猊䩞,神光龙吼昆吾剑。冰坚夜半逾天堑,月寒晓起离村店。一身行路难,两鬓秋霜染。老来莫起功名念。

塞下曲·其六

〔唐代〕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将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