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韩公堆

〔唐代〕崔涤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

登上韩公堆远望我的家乡,却被连绵的高山所阻隔。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乡。

注释

(1)渺渺:形容悠远的样子。

望韩公堆拼音版

wànghángōngduī
hángōngduīshàngwàngqínchuānmiǎomiǎoguānshān西jiēlián
shēnqiānwàiwèizhīguīshìnián

作品简介

《望韩公堆》是唐代诗人崔涤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韩公堆(今陕西蓝田境内古驿栈)为眺望点,抒发了羁旅天涯的孤寂与归期难卜的怅惘。前两句“韩公堆上望秦川”以广角镜头展开关山连绵的壮阔画卷,后两句“孤客一身千里外”骤然聚焦为游子特写,在宏阔空间与渺小个体的强烈对比中,凸显了人生漂泊的孤独感。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苍凉,通过“望”的视角将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体现了盛唐羁旅诗“即景会心”的抒情特色。

创作背景

《望韩公堆》此诗创作背景与唐代驿道文化密切相关。韩公堆作为长安通往东南的必经要隘,是无数宦游之士的离愁载体。崔涤作为玄宗朝官员,可能在此送别友人或自身赴任途中,面对“渺渺关山”触发仕途艰辛的感慨。诗中“未知归日是何年”的喟叹,既包含着对具体归期的迷茫,更折射出盛唐文人普遍面临的政治不确定性——即便在开元盛世,官员的外放贬谪仍构成其生涯常态,这种集体焦虑在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等诗句中可得印证。

作者介绍

崔涤(?—726),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崔液之弟。玄宗在藩时,涤素与款密。开元初,用为秘书监,赐名澄。十三年,从玄宗本封泰山,还,加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喜县子。年,赠兖州刺史。《全唐诗》存诗一首。

相关诗文

望岳三首·其二

〔唐代〕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江南·游妓散

〔宋代〕周邦彦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唐代〕李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望夫山

〔宋代〕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望湘人·春思

〔宋代〕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蘋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