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木庵英粹中

〔金代〕段成己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

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

敝庐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

四海之内都疲惫于攻战,我的余生只能寄托于这寂寥之中。

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花儿凋零,就任凭雨水无情地击打,无根的蓬草只能随风飘转。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

兴致来时,我会放声歌唱在广袤的原野上,但更多时候,我无言地立在短桥之上。

敝庐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虽然简陋的居所还在视线之内,但我却深感路途是如此遥远,难以抵达。

注释

(1)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和答木庵英粹中拼音版

ānyīngcuìzhōng
hǎigōngzhànxìngliáo
huācáncóngpéngzhuǎnrènfēngpiāo
yǒuxìngchángyánduǎnqiáo
yóuzàiyǎnshūjuéyáo

作品简介

《和答木庵英粹中》是金代文学家段成己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四海疲攻战”以宏阔笔触勾勒战乱时代背景,“馀生寄寂寥”点出个人命运浮沉;颔联“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以残花飘蓬自喻,写尽乱世文人漂泊无依的生存状态;颈联“歌长野”“立短桥”在放歌与沉默的对比中,展现复杂心境;尾联“敝庐犹在眼”与“路途遥”的空间悖论,深刻揭示精神归途的渺远。全诗在工整对仗中蕴含苍凉气韵,体现金元之际遗民诗歌的典型情感结构。

创作背景

《和答木庵英粹中》此诗应作于金亡后(1234年后)段成己隐居河汾期间。木庵英粹中为诗僧,与段氏兄弟多有唱和。当时蒙古铁骑席卷北方,“四海疲攻战”实指金元易代的血腥进程;“蓬转任风飘”暗合作者《逃难》诗中“四海干戈战血腥”的切身痛感。尾联“敝庐犹在眼”的视觉真实与“路途遥”的心理距离,既写实乱世归家之难,亦隐喻文化根脉断裂的精神困境,与元好问“家亡国破此身留”的沉痛互为映照。

作者介绍

段成己(1199—1279),字诚之,号菊轩,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金末元初文学家。与兄段克己并称“二妙”。金正大七年(1230年)进士。入元后不仕,隐居河龙门山。其词多写故国之思与隐逸之乐,风格冲淡旷达,与兄克己合集《二妙集》传世。《全金元词》存其词六十三首,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词人。段成己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

〔宋代〕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和高仲本喜相见

〔宋代〕黄庭坚

雨氏南浦曾相对,雪满荆州喜再逢。

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君心是后凋松。

闲寻书册应多味,老傍人门似更慵。

何日晴轩观笔砚,一樽相属要从容。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魏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