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秀歌

〔先秦〕箕子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作品简介

《麦秀歌》是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慨愤而作的诗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此诗在寥寥十数字中,将亡国惨状和亡国原因和盘托出,而且又是凄凉悲惋。全诗语言朴实,音律优美,声情相生。后世对此诗评价甚高,认为它“文词悲美,含义深刻”。后人常以之于《黍离》并举,来表示亡国之痛。

创作背景

《麦秀歌》当作于西周初年。箕子在分封到朝鲜后,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过原来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墙宫室毁坏,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对于商朝由于商纣王的昏庸而灭亡感到非常伤心,想大哭一场来祭奠,可是此时已是周朝,自己还作了周朝的诸侯,于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几声,又近乎妇人;于是无奈之下,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麦秀歌》。

翻译注释

翻译

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

哦,那个顽劣的浑小子啊,不愿意同我友好交往。

注释

(1)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

(2)渐渐:形容麦芒是形状。《古乐府》卷九作“蔪(jiān)蔪”。

(3)禾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4)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

(5)彼:那。

(6)狡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诗经·郑风》有《狡童》篇,内容与此无涉。

(7)不与我好兮:《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御览》、乐府同。《文选》注作“不我好”。

全文拼音版

màixiù
màixiùjiānjiānshǔyóuyóu
jiǎotónghǎo

作者介绍

箕子(生卒年不详),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子爵,故称箕子。与纣王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王朝内任太师辅朝政。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撰写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

相关推荐

西施咏

〔唐代〕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醉落魄·栖乌飞绝

〔宋代〕范成大

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记雪月之观

〔明代〕沈周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曹冲称象

〔魏晋〕陈寿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