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遇仙记

〔明代〕唐伯虎

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

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

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

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

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

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

作品简介

《桃花庵遇仙记》是明代文人唐寅(字伯虎)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作。全诗以桃花仙境为背景,通过浪漫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开篇“那时那日此门中”化用崔护“人面桃花”典故,继而以“仙人种桃树”构建奇幻意境。“朝朝期待仙人顾”展现对仙缘的渴望,“花魂酿就桃花酒”更显想象之奇绝。诗中“不入浊世凡尘染”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远离俗世的人生理想。全诗语言明快,意境瑰丽,将道教仙趣与文人雅趣完美融合,是唐寅诗风中仙逸超脱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桃花庵遇仙记》此诗当为唐寅中年后所作,反映了诗人经历科场舞弊案打击后的人生感悟。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受科举舞弊案牵连被革黜功名,从此纵情诗酒,寄情山水。诗中“情愿枝头做花仙”正是其厌弃功名、向往隐逸的内心写照。唐寅在苏州修建桃花庵后,常以桃花仙人自况,此诗既是对理想境界的描绘,也是其现实处境的艺术升华。“世上已千年”暗用王质观棋烂柯典故,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翻译注释

翻译

那日就在这门庭之中,我们在桃花树下初次相逢。

只见过仙人栽种桃树,却从未听闻仙人赏看桃花的艳红。

我日复一日盼着仙人能回头看我,枝头的桃花也天天在春风里含笑。

忽然听说仙人某天竟到了,此刻桃花与佳人的脸庞,都显得格外绯红。

桃花谷里住着桃花仙,桃花般的美人在树下安睡。

用花的魂魄酿出桃花酒,您能识得这花香,便是咱们有缘分。

美酒能驱散忧愁,让忧愁消失不见,醉后躺在花下,枕着花瓣安然入眠。

在花丛中不知时光短暂,哪想到人世间早已过了千年。

不愿沾染这浊世的尘埃,我情愿留在枝头做一朵花仙。

等到春天三月,香风拂面而来时,便是我这花奴来向您问安。

注释

(1)朝朝:天天;每天。

(2)岂:哪里。

全文拼音版

táohuāānxiān
shíménzhōngtáohuāshùxiàchūxiāngféng
zhǐjiànxiānrénzhòngtáoshùwèiwénxiānrénkànhuāhóng
zhāozhāodàixiānréntáohuāxiàochūnfēng
wénxiānzōngzhāozhìtáohuārénmiànfènwàihóng
táohuātáohuāxiāntáohuāměirénshùxiàmián
huāhúnniàngjiùtáohuājiǔjūnshíhuāxiāngjiēyǒuyuán
měijiǔxiāochóuchóujiànzuìhuāxiàzhěnānrán
huāzhōngzhīyuèduǎnliàoshìshàngqiānnián
zhuóshìfánchénrǎnqíngyuànzhītóuzuòhuāxiān
chūnláisānyuèxiāngfēngsòng便biànshìhuāwènjūnān

作者介绍

唐寅(1470—1523),名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其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笔墨潇洒;诗文书画俱佳,风格狂放不羁,代表作《桃花庵歌》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传诵千古。晚年隐居桃花坞,以卖画为生,一生放浪形骸,是江南才子的典型代表。

相关推荐

桃源行

〔唐代〕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宋代〕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源忆故人·暮春

〔宋代〕苏轼

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