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

〔宋代〕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诸葛亮来到西国(蜀地),千年以来(这里的人们)对他长爱不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如今我重游故里,作为旅居在外的蜀人感到不胜悲伤。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谁说襄阳野地,(竟能)生出这样的帝王之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山中有他的遗像,卓然不群如蛟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龙盘踞在这里山水为之秀丽,龙离开后深潭随之转移。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空留下(龙行过的)蜿蜒痕迹,使我在寒风中垂泪不止。

注释

(1)矫矫:卓然不群的样子。

(2)蟠:盘曲;盘结。

隆中拼音版

lóngzhōng
zhūlái西guóqiānniánàiwèishuāi
jīnzhāoyóushǔshèngbēi
shuíyánxiāngyángshēngwànshèngshī
shānzhōngyǒumàojiǎojiǎolóngzhī姿
lóngpánshānshuǐxiùlóngyuāntán
kōngwānyán使shǐhánchuí

作品简介

《隆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为苏轼瞻仰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时所作,以深沉笔调抒发对诸葛亮的景仰与历史悲慨。首联“千年爱未衰”直抒世人永怀武侯之情;颔联“蜀客不胜悲”点明诗人作为蜀地客臣的共鸣;颈联以“万乘师”赞诸葛亮才略,以“龙之姿”喻其超凡气度;尾联“龙去渊潭移”借龙蟠龙去之象,慨叹伟人逝后山河寂寥,空留遗迹令人垂泪。全诗融情于景,典故精切,在追慕先贤中暗含对当代名臣匮乏的隐忧。

创作背景

《隆中》此诗作于苏轼早年离蜀赴京途中,经襄阳隆中(诸葛亮隐居地)时有感而发。时北宋积弱,外患频仍,诗人仰慕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却深感当世无此栋梁之才。“龙去渊潭移”化用《三国志》中“卧龙”典故,既赞诸葛亮出山前的隐逸风采,更伤其逝后蜀汉衰亡的历史结局。末句“寒涕垂”既为武侯功业未竟而悲,亦暗含自身忧国之情。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秋思

〔南北朝〕萧悫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题李别驾壁

〔唐代〕高适

去乡不远逢知己,握手相欢得如此。

礼乐遥传鲁伯禽,宾客争过魏公子。

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

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唐代〕韩愈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妾薄命

〔唐代〕李端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

回灯入绮帐,转面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

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宋代〕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