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唐代〕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作品简介

《黄河》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颔联借曲折蜿蜒和浑浊不清的特征,表现对权贵利用科举营私的指责。颈联用典,进一步讽刺世家望族对爵位和升黜的把持。尾联以调侃的语气,表露作者对科举和官场的失望。这首诗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

创作背景

唐代科举考试到了晚唐时期,日益腐败。考试仅仅成形式,科场舞弊成风,出身寒门和正直的士子,即使才学再好,也难中举。罗隐本名罗横,从二十八岁起,就考进士,一直考了十次以上,考到五十五岁,始终不能被录取。罗隐在年轻时诗名就传遍各地,但他常在诗中讥刺腐败的朝政,得罪了大官,这是考试落第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罗隐又不屑于使用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手法,所以屡试屡败。他绝望了,气愤之下,改名为罗隐,回到家乡杭州,再也不到长安考试。诗人因为有了这段痛苦经历,对唐朝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看透了科举的本质,于是写下《黄河》一诗。

翻译注释

翻译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注释

(1)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2)解:能。

(3)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

(4)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5)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6)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7)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徵兆。

全文拼音版

huáng
ējiāoxiàngqīngzhōngtiānnánmíng
jiětōngyínhànyīngcáichūkūnlún便biànqīng
gāoshìgōngdàixiǎoxiānrénzhàndǒucháqīng
sānqiānniánhòuzhīshuízàiláojūnbàotàipíng

作者介绍

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晚唐诗人、文学家,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其诗多讽喻现实,语言犀利,如《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揭露社会不公;《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则显愤世之慨。十举进士不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著作佐郎。诗风尖锐泼辣,与皮日休、陆龟蒙并称“晚唐三俊”,小品文《谗书》亦为讽刺杰作。

罗隐的诗

相关推荐

黄溪夜泊

〔宋代〕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宋代〕司马槱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黄钟乐·池塘烟暖草萋萋

〔五代〕魏承班

池塘烟暖草萋萋,惆怅闲宵,含恨愁坐,思堪迷。遥想玉人情事远,音容浑似隔桃溪。

偏记同欢秋月低,帘外论心,花畔和醉,暗相携。何事春来君不见,梦魂长在锦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