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王逢原三首·其一

〔宋代〕王安石

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荦高才独见君。

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驎騕褭跨浮云。

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作品简介

《思王逢原三首》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诗是悼念故友王令之作。第一首高度称赞王令的卓绝才能,与作者结为生死之交,不料王令英年早逝,作者对痛失知己深感遗憾惋惜。

创作背景

王令字逢原,是北宋中期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生活贫困却不愿仕进。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由舒州通判任满入京,路过高邮(今属江苏),当时在高邮等地讲学的王令献《南山之田赠王介甫》诗求见。王安石深为他的才华和品行所感动,遂与他结交。之后,王安石又将妻妹嫁与王令,并为他四方延誉,使这位年轻诗人的作品得以广为流传。然而,王令英年不永,嘉祐四年(1059)六月就以二十八岁的青春年华而早逝。王安石为此深感悲痛和惋惜,先后写了挽辞和墓志铭,寄托自己的哀思。嘉祐五年(1060)秋,王安石又写下了《思王逢原三首》这三首悼念故友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闾里间读书的士人很多,只有你的才华卓绝不群。

像大树盘根于极深的沟壑之中,又像千里马驰骋天空。

我们已相期出处与共,哪知生死之交却半路分手。

自从你死后,我恐怕再也找不到如此相契无间的知己了。

注释

(1)王逢原:王令(1032—1059),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后随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为王安石知交。终身不应举,不做官,年仅二十八岁便不幸因贫病逝。龙舒本此题二首,为第二、三首。第一首,龙舒本题作“哭王令”。

(2)布衣: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3)阡陌:本为田间小路,此指民间或田亩之中。

(4)动:动辄。

(5)成群:言其多。

(6)卓荦:卓绝不群。

(7)君:指王令。

(8)杞梓:指杞和梓两种优质木材。用以比喻优秀人才。

(9)豫章:木名,豫即枕木,章即樟木,生长七年之后而有分别。一说豫章即樟木,常用以比喻有用之才。

(10)蟠绝壑:盘根于极深的沟壑之中。绝壑:盘曲于极其深远的山谷。

(11)骐驎:良马名,“每一日走千里”(《商君书·画策》)。

(12)騕褭:神马名,“日行万里”(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

(13)跨浮云:驰骋天空。此句比喻王令有盖世之才。

(14)行藏:指出处或行止。

(15)妙质:特别美好的姿质,这里喻指才德美好、相契无间的知已。

全文拼音版

wángféngyuánsānshǒu··
qiāndòngchéngqúnzhuōluògāocáijiànjūn
zhāngpánjuélínyǎoniǎokuàyún
xíngcángzhōngshēngòngshēngzhībànfēn
便biànkǒngshìjiānmiàozhìduāncónghuījīn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江西临川人。他主持“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新政,力图富国强兵,虽争议巨大却影响深远。文学成就斐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峭拔简劲,政论犀利,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等传诵千古。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著述。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改革精神与文学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思王逢原三首·其三

〔宋代〕王安石

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

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

中郎旧业无儿付,康子高才有妇同。

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

思佳客·癸卯除夜

〔宋代〕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思旧赋

〔魏晋〕向秀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思越人·渚莲枯

〔五代〕孙光宪

渚莲枯,宫树老,长洲废苑萧条。想象玉人空处所,月明独上溪桥。

经春初败秋风起,红兰绿蕙愁死。一片风流伤心地,魂销目断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