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楼》是清代诗人陈沆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伤时感世之作,诗人运用用典的修辞方法,描写诗人在扬州所见,揭露了嘉庆、道光年间在清朝封建统治下的黑暗、腐朽的社会面貌。
扬州城楼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
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
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
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扬州城楼》这首诗作于嘉庆三年(公元1818年),正当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诗人登临扬州城楼.极目苍茫,着眼现实,故写下此诗,抒发自己对于民生凋敝、江河日下的感慨和担忧。
翻译注释
翻译
扬州地处长江边上,有大运河通过,好像一个孤岛,栖泊在严冬寒冷的波涛声中。千家万户的屋瓦上面,铺满着白霜,听到了凄凉的雁呼之声。
扬州曾经是一个绿杨千树、美丽如画的繁华都市,然而,如今扬州明月却连一分也没有了。
穷极奢侈的商人日夜酣歌醉舞,荒淫逸乐,东南各地年年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所困,贫不聊生。
清朝统治者重功利而轻道谊,只顾横征暴敛、剥削搜刮而不讲仁义道德、扶持民生,临风兴叹,思念当年的董仲舒。
注释
(1)泊:迫近。
(2)绿杨:王士祯《浣溪沙·红桥》词:“绿杨城郭是扬州。”用前人诗词,对比扬州今昔。
(3)乐岁:丰收之年。
(4)转轮:指为朝廷转运输送物资。
(5)董江都:指董仲舒,他曾官江都王相。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纵笔三首·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咏毁天枢
天门街上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
计合一条麻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
夜饮
卜夜容衰鬓,开筵属异方。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
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
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初秋行圃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戏,看乞巧、朱楼彩舫。
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