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旷世词作,被誉为"中秋词之冠"。全词以"问月"的宇宙意识开篇,"乘风归去"的仙幻想象与"不胜寒"的人间眷恋形成张力,"起舞弄影"的孤高形象完成天人抉择。下阕"转朱阁"三句将月光拟人化,"悲欢圆缺"的哲理概括与"千里婵娟"的美好祝愿,构建起中国文学中最完整的"月神"意象系统,其"天问"式思维与"通透"的人生智慧,代表了宋词理趣化的最高成就。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年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词前小序中"子由"指其弟苏辙,时在济南未得团聚。作为中国词史上传播最广的作品,其"婵娟"意象被谱成《但愿人长久》传唱全球,清代先著《词洁》评:"此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凡俗岂能梦见?"2003年杨利伟太空朗诵此词,成为中华文化宇宙传播的标志。

翻译注释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3)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4)归去:回到天上去。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6)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7)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8)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9)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10)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1)何事:为什么。

(12)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3)但:只。

(14)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

全文拼音版

shuǐdiàotóu··míngyuèshíyǒu
míngyuèshíyǒujiǔwènqīngtiānzhītiānshànggōngquèjīnshìniánchéngfēngguīyòukǒngqiónglóugāochùshēnghánnòngqīngyǐngzàirénjiān
zhuǎnzhūzhàomiányīngyǒuhènshìchángxiàngbiéshíyuánrényǒubēihuānyuèyǒuyīnqíngyuánquēshìnánquándànyuànrénchángjiǔqiāngòngchánjuā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相关推荐

南安军

〔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