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旷世词作,被誉为"中秋词之冠"。全词以"问月"的宇宙意识开篇,"乘风归去"的仙幻想象与"不胜寒"的人间眷恋形成张力,"起舞弄影"的孤高形象完成天人抉择。下阕"转朱阁"三句将月光拟人化,"悲欢圆缺"的哲理概括与"千里婵娟"的美好祝愿,构建起中国文学中最完整的"月神"意象系统,其"天问"式思维与"通透"的人生智慧,代表了宋词理趣化的最高成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年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词前小序中"子由"指其弟苏辙,时在济南未得团聚。作为中国词史上传播最广的作品,其"婵娟"意象被谱成《但愿人长久》传唱全球,清代先著《词洁》评:"此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凡俗岂能梦见?"2003年杨利伟太空朗诵此词,成为中华文化宇宙传播的标志。
翻译注释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3)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4)归去:回到天上去。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6)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7)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8)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9)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10)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1)何事:为什么。
(12)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3)但:只。
(14)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