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筝

〔明代〕康海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美丽动人的西邻女,依靠玉台旁弹奏古筝。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习习的秋风中天上白鹤长鸣,落日的余晖中地下的水流回旋。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不知道弦上所弹出的曲子,到底是在为谁凄切哀伤。

注释

(1)宝靥:花钿。古代妇女首饰。

(2)唳:鸣叫。

(3)洄:水流回旋。

闻筝拼音版

wénzhēng
bǎo西línmíngzhēngbàngtái
qiūfēngluòbǎiquánhuí
zuòjiējīngyǐnxíngyúnxiàlái
zhīxiánshàngqīngqièwèishuíāi

作品简介

《闻筝》是明代文学家康海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筝声为审美对象,首联“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以“宝靥”点明弹筝者容貌,玉台意象暗示演奏环境的高华;颔联“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连用两个自然意象比拟乐声,孤鹤唳空的凄清与百泉回旋的激荡,构成听觉的立体空间;颈联“座客皆惊引”写现场反应,“行云欲下来”暗用“响遏行云”典故,赋予筝声以穿透天地的力量;尾联“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以揣测收束,在乐声与情感的虚实之间留下永恒谜题。全诗联联用典而自然流转,展现明诗“宗唐得古”的创作倾向。

创作背景

《闻筝》此诗创作于弘治年间(约公元1500-1510年),康海作为前七子之一,正倡导文学复古。诗中“玉台”既实指汉白玉石台,也暗合徐陵《玉台新咏》的诗歌传统;“行云”典故出自《列子·汤问》,但更近于李贺《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的化用。与李颀《琴歌》“一声已动物皆静”的静态描写不同,康诗更注重音乐引发的动态联想,这种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奇观的写法,既受韩愈《听颖师弹琴》影响,也反映明代文人艺术鉴赏的新趣味。

作者介绍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牵涉刘瑾案罢官,归乡后寄情声伎。其散曲爽朗,《中山狼》杂剧借寓言讽世,开创明代单折短剧先河。诗文古朴,《武功县志》颇负盛名。与王九思共创"康王体",推动北曲复兴。著有《对山集》,虽政治失意,但文学戏曲成就卓越,在复古派中别具特色。康海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闻捣衣

〔元代〕赵孟頫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闻黄鹂

〔唐代〕柳宗元

倦闻子规嘲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宋代〕王珪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

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闻子瞻重游南山

〔宋代〕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