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逸老致虚庵

〔宋代〕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作品简介

《题胡逸老致虚庵》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胡逸老书房的清幽环境烘托出其主人的娴雅清淑的性格,实际上也展示了作者自己澄明的心襟。全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多处用典,巧用衬托,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离开谪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贬往广西宣州。《题胡逸老致虚庵》这首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其时诗人的生活与心境都相对稳定。当时作者由湘返赣,途中经过胡逸老的住处,题诗相赠。

翻译注释

翻译

倘若祖先留下的是一万卷藏书,那么就可以用其来教导孩子;可是,如果祖先留下的是满满一箱金子,那么往往就会为自己引来祸端。

倘若可以和贫穷的人一起分享财物食品,那么,这样的人肯定出身于高明大户。

有人随意坐在美好的山色里,这样一幅恬淡闲适的画面就好似图画般呈现在众人眼前;山谷中的流水声远远地传来,如同风雨敲窗的声响。

不管是观赏山脉还是观赏流水,我们都可以领略其中的妙趣,还有什么烦恼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性呢?

注释

(1)胡逸老:生平不详,历史上对此人没有相关记载。

(2)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

(3)遗金满籯: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

(4)作:兴起,成为。

(5)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东观汉记》载,梁商遇到灾年,就令仆人赶着牛车,米盐菜钱送给饥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留下。《三国志·魏书》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孔融写给韦端的书信说:“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明月:此处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6)宴坐:此处指闲坐。

(7)图画:一作“画图”。

(8)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

(9)灵台:此指心。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

全文拼音版

lǎozhìān
cángshūwànjuǎnjiàowèijīnmǎnyíngchángzuòzāi
néngpínréngòngniányǒumíngyuèshēngbàngtāi
shānsuíyànzuòhuàchūshuǐzuòchuāngfēnglái
guānshuǐguānshānjiēmiàogèngjiānglíngtái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诗奇崛瘦硬,词亦清旷,代表作《登快阁》《寄黄几复》等。书法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仕途坎坷,晚年屡遭贬谪。艺术追求“不俗”境界,诗书画均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宋代文化巨匠。

黄庭坚的诗

相关推荐

题武关

〔唐代〕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