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品简介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寓言散文,为其《桃花源诗》的序文。全文以武陵渔人的偶遇为线索,通过"芳草落英"的秘境发现、"豁然开朗"的空间转换、"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不知有汉"的时间错位,构建出理想社会的乌托邦蓝本。作者以"记实"笔法写"虚幻"之境,其"阡陌交通"的田园秩序与"不足为道"的封闭性,成为中国文化中"避世净土"的原型意象,开创了"桃源母题"的文学传统。

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此文作于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归隐浔阳后期,时年57岁的诗人经历晋宋易代之乱,借《诗经·魏风·硕鼠》"适彼乐土"之意虚构理想国。文中"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年号,"武陵"今属湖南常德,当地确有秦人避乱的传说。作为中国最早的乌托邦文学作品,其"小国寡民"思想融合了儒家"大同"与道家"无为",梁启超称"陶渊明明明白白是借桃源寄托其政治理想"。唐代王维、宋代王安石等皆有续作,今湖南桃源县即因本文得名。

翻译注释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得:便:于是,就。得:看到。

(20)仿佛若: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

(21)舍:舍弃,丢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2)初:起初,刚开始。

(23)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4)行:行走。

(2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6)平旷:平:平坦。旷:空阔;宽阔。

(27)屋舍:房屋。

(28)俨然:整齐的样子。

(29)之:这。

(30)属:类。

(3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2)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3)种作:耕种劳作。

(34)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5)悉:全,都。

(36)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37)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38)并怡然: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39)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0)从来:从……地方来。

(41)具答之:具:通“俱”,全,详细。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2)要:通“邀”,邀请。

(43)咸:副词,都,全。

(44)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45)云先世:云,说。先世,祖先。

(46)率妻子邑人: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4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48)不复出焉: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49)遂:就。

(50)间隔:隔断,隔绝。

(5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52)为具言所闻:为:对,向。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53)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54)余:其余,剩余。

(55)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56)辞去:去:离开。

(57)语:告诉。

(58)不足为:不足:不必,不值得。为:介词,向、对。

(59)既:已经。

(60)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61)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62)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6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64)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65)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遂:终于。

(6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67)高尚士也:高尚:品德高尚。士:人士。也:表判断。

(68)欣然规:欣然:高兴的样子。规: 计划。

(69)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70)寻:随即,不久。

(71)终:死亡。

(72)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全文拼音版

táohuāyuán
jìntàiyuánzhōnglíngrénwéiyuánxíngwàngzhīyuǎnjìnféngtáohuālínjiāànshùbǎizhōngshùfāngcǎoxiānměiluòyīngbīnfēnrénshènzhīqiánxíngqiónglín
línjìnshuǐyuán便biànshānshānyǒuxiǎokǒu仿fǎngruòyǒuguāng便biànshěchuáncóngkǒuchūxiácáitōngrénxíngshùshíhuòránkāilǎngpíngkuàngshèyǎnrányǒuliángtiánměichísāngzhúzhīshǔqiānjiāotōngquǎnxiāngwénzhōngwǎngláizhòngzuònánzhuówàirénhuángchuítiáobìngrán
jiànrénnǎijīngwènsuǒcóngláizhī便biànyāohuánjiāshèjiǔshāzuòshícūnzhōngwényǒurénxiánláiwènxùnyúnxiānshìqínshíluànshuàirénláijuéjìngchūyānsuìwàirénjiànwènjīnshìshìnǎizhīyǒuhànlùnwèijìnrénwèiyánsuǒwénjiētànwǎnrényánzhìjiājiēchūjiǔshítíngshùzhōngrényúnwèiwàiréndào
chūchuán便biànxiàngchùchùzhìzhījùnxiàtàishǒushuōtàishǒuqiǎnrénsuíwǎngxúnxiàngsuǒzhìsuì
nányángliúgāoshàngshìwénzhīxīnránguīwǎngwèiguǒxúnbìngzhōnghòusuìwènjīnzhě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卖油翁

〔宋代〕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部分教材无此句)

北冥有鱼

〔先秦〕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富贵不能淫

〔先秦〕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虽有嘉肴

〔两汉〕戴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核舟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先秦〕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