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第二首描绘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势。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是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中国沿海潮沙,以钱塘江海潮最为壮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这组七绝,是其中的名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
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注释
(1)鼓噪:击鼓呼叫。慑吴侬,使吴人震慑。
(2)慑:恐惧。
(3)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
(4)似:一作“是”。
(5)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6)浑:全。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四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八公操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
知我好道,公来下兮。
公将与予,生毛羽兮。
超腾青云,蹈梁甫兮。
观见瑶光,过北斗兮。
驰乘风云,使玉女兮。
含精吐气,嚼芝草兮。
悠悠将将,天相保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