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二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组诗,《栖贤三峡桥》是其中的第一篇,该诗从正面刻画描写了庐山栖贤谷水势之汹、激流之险,表现了诗人苏轼广阔的胸襟,全诗观物既工,造语尤妙,奇势选出,曲尽其妙。
栖贤三峡桥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途径庐山,作此组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我听说泰山之石积年为细细的流水所穿透。
此处的波涛如雷霆般汹涌,历经万世与石头相互较量。
瀑布的流水能深入到地底最深处,这里的峡谷比三峡还要险峻。
长年奔流的水渊源无底,浩大的水势似乎要填满那无底之洞。
波涛翻滚会冲出潜藏在水底的鱼,瀑布落下的巨大声响惊走了行动如飞的长尾猴。
草木在石缝中生长,因清凉的水汽都生得十分细长。
这里水势汹涌,水汽朦胧一片,声音洪亮如金石乐器在弹奏。
弯弯的桥似从峡谷中飞出,水波中印出半月的倒影有如弯弓。
在有神龙出没的玉渊潭随云降落的冰雹让人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
我从潭中舀出一瓶清甜的潭水,这水只可以饮用,千万不要用来漱口,因为那太可惜了。
注释
(1)栖贤三峡桥:栖贤,谷名,在庐山南五老峰与汉阳峰夹峙的涧中。中多大石,水行石间,有声如雷。上架长桥,北宋初建,名栖贤桥。因地势很险,如长江三峡,又名三峡桥。
(2)溜:水流。
(3)九地底:地下最深处。九非实数,只是用以形容事物之最。
(4)险出三峡右:春秋时中原尚右,楚人尚左。汉以来也是以右为尊,为胜。这是说栖贤之险,过于三峡。三峡:指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间长江两岸的峡谷,又称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5)长输:永远输入。
(6)窦:洞。
(7)跳波:从上游跳下的波浪。
(8)潜鱼:藏在水底的鱼。
(9)飞狁:行动迅速如飞的狁。狁,猴类。
(10)澒洞:项洞,这里是水势汹涌的形容词。古人以制造乐器的原材料为依据区分乐音,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这是说水势汹涌,其声如演奏金石制成的乐器。
(11)激潋:水波相连的样子。
(12)彀:将弓拉开,这里指弓形。这是说栖贤谷上槊着弯弯的飞桥,谷中则水波相连,从桥上下望,也如同弓形的半月。
(13)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这是写急流注入深潭,承花乱射。有如下着冰雹,大晴天的景象也给弄乱了。玉渊,潭名,栖贤谷中的水就流入这潭。雨,这里作动词用,落下。
(14)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这是说水极清甘,只能拿来喝,如果用以漱口,就未免可惜了。垂瓶。以绳系瓶,从高处汲水。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碧磵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苦寒行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论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蝎赋
夜风索索,缘隙凭壁。弗声弗鸣,潜此毒螫。厥虎不翅,厥牛不齿。尔兮何功,既角而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