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2)长云:层层浓云。

(3)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4)孤城:即玉门关。

(5)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6)破:一作“斩”。

(7)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8)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拼音版

cóngjūnxíng
qīnghǎichángyúnànxuěshānchéngyáowàngménguān
huángshābǎizhàn穿chuānjīnjiǎlóulánzhōnghuán

作品简介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名篇,以恢弘意象抒写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前两句"青海雪云"与"孤城玉关"的千里对举,构建出苍茫的战争背景;后两句"黄沙穿甲"的惨烈与"不破不还"的决绝,在生死考验中迸发英雄气概。全诗以"暗-望-穿-破"为动作链条,语言凝练如金石交鸣,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高度统一,体现盛唐边塞诗"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气象。

创作背景

《从军行》此诗作于开元年间(713-741年)王昌龄游历河西时。时值唐与吐蕃争夺青海、西域,"楼兰"借指吐蕃据点。诗中"金甲穿沙"的细节源自真实战况(敦煌出土唐代铠甲多有磨损),其"终不还"的誓言影响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今甘肃阳关遗址博物馆将此诗与《出塞》并列为边塞诗双璧。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从军行

〔南北朝〕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唐代〕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