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贾讷倅眉二首·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送别友人贾讷赴任眉州而作。此诗以故乡风物为背景,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殷殷嘱托。首联“老翁山下玉渊回”点明眉州地理(老翁山在今四川眉山),以“手植青松三万栽”暗喻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颔联“父老得书知我在”写乡情亲谊,质朴动人;颈联“龙蛇活”喻青松枝干如龙蛇腾跃,“风雨哀”则寄寓离愁别绪;尾联化用《诗经·甘棠》典故,以“甘棠不剪”喻贾讷应惠政于民,而“苍髯白甲”以松拟人,期待友人功成归来。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挚,将个人乡愁与民生关怀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沉郁顿挫的诗风。
送贾讷倅眉二首·其二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老翁山下,老翁井清澈的水潭回旋流淌,我亲手栽种了三万棵青松。
乡亲们收到我的书信,知道我还安好,那座靠近水边的小屋,是为你敞开的。
请看那些青松,一棵棵像龙蛇般鲜活灵动,再听那风雨萧萧,带着几分凄清的声响。
就像人们为怀念贤德而不砍伐甘棠树那样,这些青松也会被好好留存,它们顶着青色的枝干、裹着斑驳的树皮,静静等着我归来。
注释
(1)贾讷:时出任眉州通判。
(2)倅眉:任眉州副知州。宋制,通判皆为副知州。倅,副职。
(3)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苏轼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
(4)玉渊回:清澈的泉流环绕。玉渊,指“老翁井”泉。
(5)小轩:有窗的小屋。
(6)小轩临水为君开:一本作“蓬莱亲手为君开”。开:设置。
(7)龙蛇:形容枝干盘曲。
(8)风雨:想象中的松涛。
(9)甘棠:作者引用这个故事,说青松当和甘棠一样受到人民的保护。因为预想到贾讷要去那里,所以这样称誉他。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送项判官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送湖南李正字归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
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送国棋王逢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
浮生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送参寥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
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
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