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北秋兴寄崔明允》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秋日巩北(今河南巩义一带)风物起兴,寄赠友人崔明允,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以典型秋景渲染萧瑟氛围;“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对比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志向,彰显诗人不屑功名利禄的品格;“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则暗含羁旅孤独之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苍劲,既有边塞诗的雄浑,又具寄赠诗的深情,是岑参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岑参约二十九岁,尚未出塞,居于河南巩县一带。崔明允是岑参友人,天宝元年进士及第,曾任礼部员外郎。诗中“巩北”即巩县北部,秋日萧瑟之景触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君子佐休明”一句既是对友人的称许,也暗含自身未遇的感慨。此时岑参虽未经历边塞军旅,但诗风已显露出雄健之气,为后来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基础。
翻译注释
翻译
寒秋中的梧桐树上满挂着白露,在这树上有寒蝉在鸣叫。
少昊行秋肃杀着方圆万里,日暮时分,更显出云黄天高。
君子入世,自当授印于开明之世,而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只懂得隐居在草庐蓬蒿。
他们的行为,和鸟兽鱼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正直的君子,又怎能因求田问舍而使得意志沉沦丧消?
明允啊明允,你驾着孤舟驶向广武,而我像一只离群的小鸟,归飞那遥远的成皋。
往昔我与你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今日却只能因想念你而心绪萧萧!
注释
(1)巩:指巩县(今属河南)。
(2)崔明允:博陵人。开元十八年进士,天宝元年应制举文辞秀逸科及第,二年官左拾遗内供奉,位终礼部员外郎。
(3)披:覆盖。
(4)玄蝉:即寒蝉。
(5)佐休明:辅佐休美昌明之世。指为官。
(6)事蓬篙:指隐居。
(7)徇:从,曲从。
(8)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9)广武:在今河南荣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
(10)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成”明抄本等俱作“城”。
(11)郁陶:郁闷忧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岑参的诗
相关推荐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送曾巩秀才序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
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